04基督论

基督论 第四课

基督的位格:永恒圣子

我们思想福音书所记载的耶稣族谱的时候,得到这样的总结:

  • 圣洁的神成为罪人的子孙
  • 使得人的犯罪历史成为神的救恩历史

关于基督的工作的宣告背后,

还有一个关乎基督位格的真理 –

  • 神成为人,而祂之为神的存有却未曾改变
  • 耶稣基督是完全的神、是完全的人,

祂是真神、是真人

但我们所信的不是两位基督、是一位基督, 也就是说 基督不是两个位格 –

  • 祂不是圣子的位格、还有拿撒勒人的位格的合体
  • 祂是一个位格,是三位一体的第二位格:

圣子的位格,就是约翰笔下所讲的那位道 –

永恒自存的道、上帝

位格,英文 person、希腊文 hypostasis,

  • 希腊文原文的意思比较模糊,

不同的哲学流派在使用这名词时,会有不同的意思

  • 基督教神学最早沿用这个希腊哲学的名词的时候, 这个字还有「本质」的意思

当教父开始用这个字来形容

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时,

就必须区分「位格」还有「本质」,

  • 因为上帝是三个位格却是一个本质 –

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一位上帝,又是三位、三个位格

  • 「本质」就是一个事物之为那个事物的必要条件,

三角形的本质:三个角、三个边、内角总和180°

这个概念,是由三角形之外的概念来定义的, 它由边、角、内角的角度,

这些概念所定义。

神之为神,不是由其它的事物定义的, 神的本质是由神自己所定义的,

所以祂向摩西显现时,摩西询问祂的名字, 耶和华回答:「我是那自有永有的」,

原文的意思:「我是那我之所是 I am that I am」上帝的本质就是上帝自己,祂是自我定义的,

  • 在神学上把这个叫做「上帝的自存性」
  • 祂是自存的、永恒的、圣洁的、公义的、祂就是爱, 祂在祂一切的属性上面是永恒而不改变的

圣父、圣子、圣灵,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 上帝是一个本质、不是三个本质, 圣父永恒、圣子永恒、圣灵永恒
  • 祂们同为一永恒者

这样来区分位格跟本质,基督教神学使用位格 Hypostasis 时,

跟希腊哲学其他流派的用法不太一样的地方。

基督教的三一神论、基督论发展成熟以后,

用一个字来解释「位格」的概念,英文翻译 Subsistence –

  • 意思是「存在主体」,不只是 existence 存在而已
  • 一件事物的存在是有一个主体的,

我们需要讲到一个具体的东西的存在,

否则这个存在状态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有一首流行歌: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

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

  • 讲到了存在的一种状态,同时讲到这样一个人怎么样存在在歌手的脑海里、歌手的歌词里
  • 而这个人,就是这种存在状态的主体 Subsistence

可以存在于各种状态中 –

  • 可以作为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存在着
  • 但是处于在这个存在状态当中的,

是这个具体的人,他是他存在的主体

在英语的语境中,一个完整的句子有两个要素,主词、述词,

  • 述词是描述主词的存在状态
  • 主词则是述词的存在主体

举一个例子:I am speaking,我正在说话,

  • 正在说话 – 是我当下的存在状态
  • 我 – 是这个状态的主体、是这句话的主词

所以正在说话这个状态的主体、主词就是「我」,

我是按上帝形像造的人,这是我人之为人的存在状态,

而且是本质上的一种存在状态;

就不像我这一刻说话、下一刻可能就不再说话。

所以「我」的存在状态

有一些是属本质的、有一些是偶然的,

但不论是本质、或偶然的存在状态,都有一个主体, 就是这些句子当中的那个主词。

在英文的句型当中,

本质是用述词来表达的、而位格则是这些述词的主体。

在基督论当中,

  • 神性、人性,是指基督之为神、之为人的两种本质
  • 基督所经历的一切,不是这两个本性、本质所经历的, 而是祂的位格所经历的,因为那个位格才是祂的主体

譬如基督在旷野受试探时,飢饿了四十昼夜, 我们或许会说:挨饿的是基督的人性、

而不是基督的神性,因为神是不挨饿的。

这样子的讲法其实在语意上有一些错误: 因为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

这个本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吃饭、睡觉、挨饿、受冻的,不是抽象的概念、不是本质, 吃饭、睡觉、挨饿、受冻、在旷野里面受试探的

是具体的这个位格。

我们不会说「我的人性睡着了」,

没有错,人需要睡觉,这个是人性的一个特点,

  • 但睡着的不是你的人性
  • 是你这个人、人性的主体,你的位格

所以在基督教神学,位格含有这样子的主体性, 所以就把「位格」跟「本质」作出了区别。

汉语把 hypostasis 或 person,翻译成位格,是很好的翻译,

  • 每一种事物有每一种事物的格,

而人之为人的格是「位格」,我们用「位」这个字,

我们会说:各位先生、女士,

不会说:这位小猫、这位小狗…,

「位」只能用在人身上

在基督教神学当中,人有位格是因为人有上帝的形像, 上帝是有位格的上帝,而祂将这种位格性赐与人,

因此人有位格,这是人跟动物、一切受造物,不一样的地方。

所以在初代教会定下了存在的主体性,这是基本定义以后, 历代神学就一直在讨论「位格」这个概念

还有哪些重要的定义,来区分人跟猫狗的不同。

  • 初代教会到中世纪,许多人用「理性」来定义位格,

说:人有理性,使得人成为独特的受造物。

这样讲是必要的,人有理性,而人的理性的确有别于猫狗

  • 在中世纪后来的发展当中, 位格的定义又加上了「道德性」, 

罗马书说:上帝将他的律法放在人的心里,

使人或以为是、或以为非,互相较量。

所以人作错事会有罪咎感,看到人溺水会有恻隐之心;

但是动物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也有道德的观念

总而言之,光用理性、道德来区分人跟动物的不同,

为什么大象不是一位大象、而是一头大象?

人不会是一头人、一只人、一条人,人是一位?

位格的定义恐怕还要有更深刻的探讨。

对于位格的定义,十九世纪的神学、哲学,  有非常重要的贡献,就是宗教意识的概念 –

在十九世纪的哲学、神学上, 可以指人对上帝的意识。

唯物论者费尔巴哈都发现: 人跟动物最不一样的地方

就在于人有宗教意识、而动物没有…

  • 我会意识到一位无限者,因为我心里有无限的概念
  • 我会意识到一位绝对者,因为我心中有绝对性的概念

十九世纪的哲学也有一个重要的、正确的发现:

  • 当我意识到那位绝对者、无限者时, 我心里会感到敬畏
  • 然后对这位意识的对象产生崇拜

这个是人跟动物不一样的地方

哲学家康德在十八世纪已经提出了类似的概念, 汉语通常翻译成「超然性」、或「崇高性」 , 康德在崇高性、美之间做一个很重要的区分:

  • 美是在乎一件事物的形式,譬如绘画的线条、颜色,

音乐的和声、节拍、音色…,美的东西使人产生愉悦感

  • 崇高的东西则是带来敬畏感,

康德有一句名言: 「有两样东西使我感到敬畏, 就是浩瀚的星空、以及内心的良知。 」

这种外在、内在的崇高性,让我们感到自己渺小而有限,

让我们知道自己没有办法用纯粹理性去认知那位无限者。

康德的哲学、后来十九世纪的意识神学,  有很多地方跟基督教正统格格不入;

但是这套神学用对上帝的意识来定义位格,

位格就是这种意识的主体,

这套解释对于正统神学对位格的理解很有帮助。

上帝有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圣灵,彼此意识到对方,

且在意识上有沟通、彼此对话、彼此回应、

彼此相爱,作为意识的主体有彼此的互动。

上帝造我们的时候,

  • 使我们能够听到上帝所说的话
  • 能够感知到上帝藉由造天地、所彰显的永能和神性
  • 让我们从内心与生俱来地就知道上帝的存在
  • 从内心与生俱来地在良心上,或以为是、或以为非, 互相较量,明白上帝的良善

所以我们对上帝是有意识的,感知到上帝的自我启示,

  • 或以敬畏的心来回应这启示
  • 或在堕落以后,抗拒这个启示、故意不认识神

但不论如何,我们与上帝有意识上的沟通、互动, 我们会意识到上帝之为上帝的超越性。

而我们之为位格,最主要就在于我们是这种意识的主体。

我们不妨来看看圣经如何叙述圣父、圣子、圣灵之间,

位格对位格、主体对主体的对话、互动…

诗八九3-4 我与我所拣选的人立了约,向我的仆人大卫起了誓: 我要建立你的后裔,直到永远;

要建立你的宝座,直到万代。

在这里提到大卫,神与选民立约的时候,

大卫作选民的盟约代表,

但是主耶稣基督才是这个约的真正代表。

因此神学家会说:这篇诗篇是所谓的「弥赛亚诗篇」, 乃是圣父对圣子在说话,圣父对圣子说:

我要建立你的后裔直到永远、我要建立你的宝座直到万代。

在这段对话中,看见圣父与圣子之间的关系,

是位格际的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是彼此互通的关系、意识的主体与意识的主体彼此对话的关系。

圣子来到世界上时,亲自让我们看见圣子如何对圣父说话,

约十七 耶稣提到了父神所拣选的人, 祂说选民是父神赐给祂的,

约十七9-10 我为他们祈求,不为世人祈求,

却为你所赐给我的人祈求,因他们本是你的。凡是我的,都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

并且我因他们得了荣耀。

我们看见父与子的合一,

凡是属于父的 都属于子,凡是属于子的都是属于父。

11-12从今以后,我不在世上,他们却在世上;我往你那里去。

圣父啊,求你因你所赐给我的名保守他们,

叫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一样。我与他们同在的时候, 因你所赐给我的名保守了他们,我也护卫了他们。

让我们窥探到永恒三位一体上帝,

在祂超越的永恒性当中,亲密的互动与对话。

我们本来不能够去认识的那一位三一上帝,

祂的第二位格来到地上时,我们就看见圣子如何对圣父说话,

这是位格对位格、我对你的一种关系。

在这段祷告之前,约十四~十六 有丰富的经文让我们赞叹,

上帝三个位格的主体性、还有这三个主体中间的互动…

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叫他永远与你们同在, 保惠师,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来的圣灵,

但我要从父那里差保惠师来,就是从父出来真理的圣灵; 他来了,就要为我作见证。

我若不去,保惠师就不到你们这里来;我若去,就差他来。

圣灵是父与子共同差来的,所以我们看见:

  • 三位都是行动的主体、也彼此互动,诚然是三位
  • 不是三位上帝、乃是一位,个别都是行动的主体

父与子作出差遣的行动,圣灵奉差遣来到地上, 恒久地住进信徒的心中、教会当中

但是同时圣灵奉差遣,并不是被动被差来的…

林前十二11 这一切都是这位圣灵所运行、随己意分给各人的。

圣灵是随己意运行的圣灵,

不光是被动地被父与子差来,

  • 祂的旨意与父、子的旨意,是完全合一的
  • 但同时又是个别的意识的主体,是圣父、圣子进行最亲密的、和谐的互动的一个位格

上帝与选民所立的恩典之约,

十七世纪的改革宗神学论到这个约的时候,

从刚才读到的经文中,整理出一个概念:

圣父、圣子、圣灵,

在创造世界以先就已经彼此立了约,

按照这个约来计划如何整救失丧的人。

英国十七世纪清教徒神学家古德文,有一段非常美的话…

  • 圣父说:我会拣选人得生命,

但他会犯罪,亏缺我的爱在他身上的设计

  • 圣子说:我会救赎他脱离失丧的景况
  • 圣灵说:堕落的人拒绝恩典、恩典的施予、藐视恩典; 我会使他成为圣洁、克服不义、接受这恩典

三个位格在永恒中对话。

而圣子来到世界上的时候、也对圣父说话,父神也对祂说话,

福音书记载耶稣受了洗以后,从水里出来,天忽然开了,

看见神的圣灵彷彿鸽子降下落在祂的身上, 天上又有声音对祂说:

「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 圣灵降下、圣父说话、圣子成为人,

领受圣灵的浇灌、聆听圣父的话语,

圣父、圣子、圣灵是三个行动的主体、三个位格。

现在我们从三一神论再讲回基督论…

我们相信一位基督是圣子、是永恒自存的道、是圣子的位格,

拥有完整真实的人性,没有在圣子之外多分出一个人的位格,

也就是说祂并不是两个存在的主体。

亚当堕落以后,神与人之间

割裂出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

这道无限大的鸿沟,必须由一位无限者来填补,

  • 唯有神是无限者,因此这鸿沟的中保必须是神的位格
  • 但如果这位中保单单是神的位格,没有完整、真实的人性,

那么祂与罪人中间仍然会有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 还需要另外一位中保、作中保跟人中间的中保

所以这位中保的位格还必须全然是人、真的是人, 必须是一个位格、必须同时具有神人二性,  不能是两个位格,否则两个位格中间,

仍有不可跨越的鸿沟、就不能作神与人中间的中保。

初代教会大公会议裁决:

基督是一个位格、不是两个位格, 凡称基督是两位的都是异端。

这种异端在神学上叫做「聂斯多流主义」,

尽管聂斯多流自己并未教导这样子的异端。

我们下一堂课会继续

从基督的一个位格来思想一些很重要的神学问题:

  • 是否可以称马利亚为上帝的母亲呢? 还是必须说马利亚只是拿撒勒人

耶稣的母亲、而不是圣子的母亲?

  • 能不能说圣子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呢? 还是必须说死在十字架上的是

拿撒勒人耶稣而不是圣子?

  • 这样子讲会不会造成各种神学上的异端呢? 下一堂会继续来思想这些问题。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