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塔木德智慧枕边书
第五章 人所不欲,匆施于已——犹太人论善待白己
犹太人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一个双向适用的原则:健康健全的伦理道德体系不仅应该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也应该有“人所不欲,勿施于己”的要求。稍加分析的话,便不难看出,一切形式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都内含着若干关于人性的假定。
正如《塔木德》书中所云:每时每刻都要善待自己。
自己为难自己是最大的愚蠢
太多的人悲叹生命的有限和生活的艰辛,却只有极少数人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自己的快乐。一个人快乐与否,主要取决于什么呢?主要取决于一种心态,特别是如何善待自己的一种心态。
生活中苦恼总是有的,有时人生的苦恼,不在于自己获得多少,拥有多少,而是因为自己想得到更多。人有时想得到的太多,而自己的能力很难达到,所以我们便感到失望与不满。然后,我们就自己折磨自己,说自己“太笨”、“不争气”等,就这样经常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与自己较劲。
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并不是你的能力不强,恰恰是因为你的愿望不切实际。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天赋具有做种种事情的才能,当然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不是强求自己去做一些能力做不到的事情。事实上,世间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好多事情都可能是极其荒谬的。我们应时常肯定自己,尽力发展我们能够发展的东西,剩下的,就安心交给老天。只要尽心尽力,只要积极地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我们的心中就会保存一份悠然自得。从而,也不会再跟自己过不去,责备、怨恨自己了,因为,我们尽力了。
所以,凡事别跟自己过不去,要知道,每个人都有或这或那的缺陷,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这样想来,不是为自己开脱,而是使心灵不会被挤压得支离破碎,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美好认识和执著追求。
别跟自己过不去,是一种精神的解脱,它会促使我们从容走自己选择的路,做自己喜欢的事。
真的,假如我们不痛快,要学会原谅自己,这样心里就会少一点阴影。这既是对自己的爱护,又是对生命的珍惜。
有人问古希腊大学问家安提司泰尼:“你从哲学中获得什么呢?”他回答说:“同自己谈话的能力。”
同自己谈话,就是发现自己,发现另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
其实,我们自己,不就是自己最好的知音吗?世界上还有谁,能比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呢?还有谁能比自己更能替自己保守秘密的呢?朋友,当你烦躁、无聊的时候,不妨和自己对对话,让心灵退入自己的灵魂中,使自己与自己亲密接触,静下心来聆听自己心灵的声音,问问自己:我为何烦恼?为何不快?满意这样的生活吗?我的待人处事错在哪里?我是不是还要追求工作上的成就?我要的是自己现在这个样子吗?生命如果这样走完,我会不会有遗憾?我让生活压垮或埋没了没有?人生至此,我得到了什么、失落了什么?我还想追求什么……
这样,在自己的天地里,你可以慢慢修复自己受伤的尊严,可以毫无顾忌地“得意”,可以一丝不挂地剖析自己。你还可以说服自己、感动自己、征服自己。有位作家说的一段话很有道理:“自己把自己说服,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把自己说服了、感动了、征服了,人生还有什么样的挫折、痛苦、不幸我们不能征服呢?
开阔而清静的心灵空间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相信我们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个这样的心灵避风港,当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累了、烦了的时候,不妨走进自己营造的心灵的小屋,安静下来,把琐碎的事情、生活的烦忧暂时抛到九霄云外,静静地、静静地,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
获得对自己的认同和理解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怀特,在其著作《进步中的生命:有关个性自然成长的研究》中提到,现今有一种观念极为流行,就是认为:“人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周遭环境的各种压力。”他还指出,这个观念是基于一种理想,也就是说“人能毫无问题地去适应各种狭窄的管道、单调的例行公事、强制性的规定及完成角色任务的种种压力等。但其采取的行动是否成功,则须看其是否具有拒绝、帮助成长或是改进角色的能力:并且要能创造,表现出积极的力量——换句话说,就是在其成长过程当中,要具有创意性的方针和态度。”
只有少数人有勇气独树一帜,或很清楚明了自己究竟拥护什么主张。我们的行为通常受公众的影响,如衣、食、住,甚至思考的方式。假如周遭环境与我们的个性格格不入,我们会变得神经质或不快乐,会感到失落和迷惑。
一位美国医生曾作过这样的一个研究:有200名参加宴会的宾客品尝了同样的食物之后,其中一半的人食物中毒,但另一半人却安然无恙,他觉得好奇,想了解其中的奥妙,结果发现那些未中毒的人生活态度较积极,自我价值极高,对事情较看得开,处世较有弹性,用一句精神心理学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的心灵的力量,也就是心能较大,较强。换句话说,心能越大,人越健康,因为免疫系统较强些。其实关于心能的大小强弱对人的各方面都有影响,医生、心理学家等人早已提出各种理论与实验结果。
26岁的公关部经理苏琪失恋后变成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她说,我是一只折断翅膀的丑小鸭,整个世界都把我抛弃了。可是,她忘了,这个失恋的苏琪是天下独一无二的苏琪。如果她学会喜欢自己,爱自己,她就不这么傻了。
她应该这样告诉自己:若没有我,我的自我将变成一纸空文;若没有我,我的生命将戛然而止;若没有我,我的世界将变成一片废墟。尽管在整个宇宙我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对于我自己,我是我的全部。为此我首先珍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珍重;我必须善待自己,才对得起造物主的恩赐。
美丽的苏琪终于学会了自省,晚上躺在床上对自己说,我这是怎么了?为什么要这样虐待自己?从前做项目时我是那样地能说服别人,为什么自己就不能走出这段伤情呢?仔细想想,我没有什么不对。是他不对,是他玩弄了我的感情。应该难过的是他而不是我。那我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经过几夜的反省,苏琪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自尊,狭隘的自尊。原来,从小众星捧月的她从未受过别人的冷漠,她的痛苦归根结底不是因为失去的那个男人,而是因为自己狭隘的自尊。于是她对自己说,现在我明白了,那样的自尊不能要,它不过是虚荣的幻影,一个坚实的自尊来自于真正的自爱。我爱自己,还有什么可以自惭形秽的呢?就这样,否定了自己的虚荣,苏琪不再痛苦了,她很快走出了失恋的伤情,坦然地接受了成熟的庆典。
自爱并非自恋,自爱的人懂得“将心比心”的厚重,自恋的人只想一味索取,不肯给予。自爱的人懂得生命来之不易,为使自己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得无限的充实,他会挖掘自身的潜能,并为自己的目标竭尽全力;自爱的人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自己的名誉和尊严,他不会为眼下的利益卑躬屈膝,更不屑于为自己的成功对他人狂妄自大,蛮横无理;自爱的人在精神上是独立的,他无须掠夺他人,更不会出卖自己;最后,真正自爱的人因为自己的充实而平静,他走入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自由与和谐。
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
其实,心灵的力量是很容易培养的,因为人的心灵是很单纯的,唯一的要求是要相信你自己,肯定你自己,相信你自己是个好人,勤奋、努力、认真、节俭,肯定自己的大方、仁慈、善良……但是,要人相信自己的最大困难,就是人永远与别人比较:我不够好,因为别人比我更好;我不够仁慈,因为有人比我更仁慈;我不够漂亮,因为……
活着,是一种责任,最重要的是要有爱,爱自己、爱他人,这才是生命的意义。学会爱自己的第一步,是不再用别人的标准来评判自己,而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然后把它作为生活的依据。我们还必须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不要常常批判自己。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做法帮助自己喜欢自己。
第一,跳出“与别人比较”的模式,而成为与“自己比较”的独立的自我。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与社会影响多半是与别人比较,我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但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凡事开头难嘛!最好找一个好朋友一起做,彼此鼓励,彼此切磋与支持。
第二,写下你所有的优点。有的人在写自己的优点时觉得很困难,但要他们写缺点时,却又快又好,所以请大家花一点时间想想自己的优点,若想不出来,就问朋友或家人,有时候反而是别人知道我们的优点比我们自己知道得多。
第三,每天记下自己所做的事,在好事、好的表现,如“努力”、“认真”、“勤劳”等上面打一个记号,在需要改进的事及欠缺的方面,如“骄傲”、“懒惰”等上面打一个记号,在晚上作一个总记录,作完记录之后,好好地欣赏与肯定自己所做的好事;对需要改进的事则告诉自己说:今天我有些自私,明天我会改进,做得更好些。要谢谢今天所发生的一切人、事、物,感谢它们使你有学习、改进和成长的机会。
第四,学习多欣赏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
“自爱”对每一个正常人来说,是很健康的表现。为了从事工作或达到某种目标,适度关心自己是绝对必要的。因此,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欢你自己”是必要条件之一。
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在生活中表现出来。这种作用必须依着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而不是模仿他人。明白了这点,才会对自己产生信心。
懂得爱自己,就不要苛待自己,再完美的人也会和一般人一样犯错误,我们何必要因此而痛恨自己,不爱自己了呢?有时候,我们要练习自我放松,取笑自己的某些错误,要学习喜欢自己。因为只有喜欢自己的人,才会让别人喜欢。
每个人都需要自我鼓励
孩子需要鼓励,大人也需要鼓励;他人需要鼓励,自己也需要鼓励。什么是鼓励?鼓励就是通过特定的奖赏对人对己的再理解和再认同。
在纽约的北郊住着一个名叫艾米丽的女孩,她整日自怨自艾,认定自己的理想永远实现不了,她的理想也是每一位妙龄女郎的理想:和一位潇洒的白马王子结婚、白头偕老。艾米丽总以为别人都有这种幸福,自己却永远被幸福拒之于千里之外。
一个雨天的下午,不幸的艾米丽去找一位有名的心理学家,因为据说他能解除所有人的痛苦。她被让进了心理学家的办公室,握手的时候,她冰凉的手让心理学家的心都颤抖了。他打量着这个忧郁的女孩,她的眼神呆滞而绝望,讲话的声音像是来自于墓地。她的整个身心都好像在对心理学家哭泣着:“我已经没有指望了!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女人!”
心理学家请艾米丽坐下,跟她谈话,心里渐渐有了底。最后对她说:“艾米丽,我会有办法的,但你得按我说的去做。”他要艾米丽去买一套新衣服,再去修整一下自己的头发,他要艾米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对她说星期二他家有个晚会,他要请她来参加。
艾米丽还是一脸闷闷不乐,对心理学家说:“就是参加晚会我也不会快乐。谁需要我,我能做什么呢?”心理学家告诉她:“你要做的事很简单,你的任务就是帮助我照料客人,代表我欢迎他们,向他们致以最亲切的问候。”
星期二这天,艾米丽应约来到了晚会上。她按照心理学家的吩咐尽职尽责,一会儿和客人打招呼,一会儿帮客人端饮料,一会儿给客人开窗户,她在客人间穿梭不息,来回奔走,始终在帮助别人,完全忘记了自己。她眼神活泼,笑容可掬,成了晚会上的一道彩虹,散会时,同时有三位男士自告奋勇要送她回家。
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一个月又一个月,这三位男士热烈地追求着艾米丽,艾米丽终于选中了其中的一位,让他给自己戴上了订婚戒指。不久,在婚礼上,有人对这位心理学家说:“你创造了奇迹。”“不,”心理学家说,“是她自己为自己创造了奇迹。人不能总想着自己、怜惜自己,而应该想着别人,体恤别人,艾米丽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变了。所有的女人都能拥有这个奇迹,只要你想,你就能让自己变得美丽。”
给自己一点心理补偿
现在,心理失衡的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大凡遇到成绩不如意、高考落榜、与家人争吵、被人误解讥讽等情况时,各种消极情绪就在内心积累,从而使心理失去平衡。消极情绪占据内心的一部分,而由于惯性的作用使这部分越来越沉重、越来越狭窄;而未被占据的那部分却越来越空、越变越轻。因而心理明显分裂成两个部分,沉者压抑,轻者浮躁,使人出现暴戾、轻率、偏颇和愚蠢等难以自抑的行为。这虽然是心理积累的能量在自然宣泄,但是它的行为却具有破坏性。
这时我们需要的是“心理补偿”。纵观古今中外的强者,其成功之秘诀就包括善于调节心理的失衡状态,通过心理补偿恢复平衡,甚至增加建设性的心理能量。
有人打了一个颇为形象的比方:人好似一架天平,左边是心理补偿功能,右边是消极情绪和心理压力。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加重补偿功能的砝码而达到心理平衡,你就在多大程度上拥有了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待你完成的任务,并有充分的乐趣去享受人生。
那么,应该如何去加重心理补偿的砝码呢?
要有正确的自我评价。情绪是伴随着人的自我评价与需求满足状态而变化的。所以,人要学会随时正确评价自己。有的青少年就是由于自我评价得不到肯定,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此时未能进行必要的反思,调整自我与客观之间的距离,因而心境始终处于郁闷或怨恨状态,甚至悲观厌世,最后走上绝路。由此可见,青年人一定要正确估量自己,对事情的期望值不能过分高于现实值。当某些期望不能得到满足时,要善于劝慰和说服自己。不要害怕,没有遗憾的生活是平淡而缺少活力的生活。遗憾是生活中的“添加剂”,它为生活增添了改变与追求的动力,使人不安于现状,永远有进步的余地。处处有遗憾,然而处处又有希望,希望安慰着遗憾,而遗憾又充实了希望。正如法国作家大仲马所说:“人生是一串由无数小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没有遗憾的生活是最大的遗憾。
为了能有自知之明,常常需要正确地对待他人的评价。因此,经常与别人交流思想,依靠友人的帮助,是求得心理补偿的有效手段。
必须意识到你所遇到的烦恼是生活中难免的。心理补偿是建立在理智基础之上的。人都有感情,遇到不痛快的事自然不会麻木不仁。没有理智的人喜欢抱屈、发牢骚,到处辩解、诉苦,好像这样就能摆脱痛苦。其实往往是白花时间,现实还是现实。明智的人是承认现实,既不幻想挫折和苦恼突然消失,也不追悔当初该如何如何,而是想到不顺心的事别人也常遇到,并非是老天跟你过不去。这样你就会减少心理压力,尽快平静下来,对那件事作个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在挫折面前要适当用点“精神胜利法”,即所谓“阿Q精神”,这有助于逆境中进行心理补偿。例如,实验失败了,要想到失败乃是成功之母;被人误解或诽谤,要想到“在骂声中成长”的道理。
但是,在作心理补偿时也要注意,自我宽慰不等于放任自流和为错误辩解。一个真正的达观者,往往是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最无情的批判者,是最严格要求自己的进取者,是乐于向自我挑战的人。
记住雨果的话吧:“笑就是阳光,它能驱逐人们脸上的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