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安提阿元素
安提阿元素——使徒行传的隐密信息
作者:巴柝声
第一章、「年轻人,坐下来吧!」
「年轻人,坐下来吧!神如果愿意,祂随时可以叫异教徒悔改,无需跟你或我商量。」时惟十八世纪八十年代,赖里德博士(Dr.John C.Ryland)——英国浸信会的一位资深牧者——狠狠地盯着面前的一位年轻人克理威廉(WilliamCarey),说出了以上的一句话。克理这位读书不多的信徒,为什么会气得赖里德暴跳如雷?原来他对赖里德说,耶稣基督托付给门徒的大使命「要门徒到地极去,让万民都有机会得闻福音」不仅适用于使徒行传的时代,也适用于历世历代,包括他们的世代。可是,这种看法却为当时许多传道人所不屑,赖里德博士就是其中一位。这些传道人坚决持守当时更正教的信念,认为大使命只是委托与初期使徒,与十八世纪的教会无关。
赖里德称克理为一个「狂热主义的可怜虫」。他的评语伤透了克理的心,因为赖里德正是为他施浸的牧者。
从表面看来,赖里德是十分有理由对这位年青人泼冷水的。正如另一位作者指出,当时克理并没有潜质成为「近代宣教之父」。
[1761年8月可说是最沉闷的年代中最沉闷的日子,克理威廉就在这时,于一个早已被人遗忘了的村落普勒斯普利(Paulerspury,位于北安普敦郡)中出生。他家境清贫,读书不多。他更患有皮肤病,以至不能适应户外工作,因此,他只得成为附近一名鞋匠的学徒。由于他的补鞋工作并不惬意,所以,他便开办了一所学校来帮补家计,可是,学校的发展也不如理想。后来,他结了婚,可惜婚姻并不愉快。在初生女儿因病夭折后,他便开始过着潦倒的生活,后来应聘牧养一间小教会,但却因讲道沉闷,以至未能被按立为牧师。 」
我们很难想象,持有这份履历的人最终会成为一位伟大的领袖。克理威廉正是例外的一个。当时,他想找份让他多赚点钱的工作也力有未逮,更枉论要他寻找人生的目标了。可是,就在这时,他的一生被一件事彻底改变了。这件事甚至改变了更正教教会往后的视野和价值取向。这事就是:他看了一本把他生命的焦点和价值观都改变过来的书。他借阅的这本书,名为《库克船长航海纪录》(The Record of Captain Cook's Voyages)。这本着名的船长日记不单单深深地吸引着他,也使他开始思想海外宣教的可行性。他在补鞋店的墙上,挂了一幅自制的世界地图,在地图上写上各国不同民族的资料和人口数目。慢慢地,他开始觉得自己要为基督得着这个世界,至少也要和地图上所列的那些民族有初步的接触。一件影响深远的事就是如此简单地发生:神让他体会到世界各地失丧者的需要,而他又愿意回应神的呼召。这样看来,海外宣教岂不正是神呼召他,要他去完成的工作吗?
赖里德的斥责,不仅没有使克理威廉真的「坐下来」,反而促使他写成了一本在1792年5月12日出版的书。他为它起了一个很长的书名:《基督徒责任的探索:运用各种方法使世界各国不同宗教背景的异教徒悔改信主,并反思昔日宣教事工的成功之道,以及未来宣教事工的具体实践方案》(An Enquiry into the Obli-gations of Christians, to use means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Heathens in which the Religious State of the Different Nations of the World,the Success of Former Undertakings. and the Practicability of Further Undertakings, are Considered)。现代的读者可能要费一番工夫才能把书名弄明白——单看这书名,恐怕它只会成为亚马逊网上书店内,读者最不感兴趣,或最不想买的书。然而,书名尽管冗长,「但这本有87页的书,却是基督教历史中的宣教经典,它对教会的影响,甚至可与路德的九十五条相提并论」。
克理除了完成了他的著作外,更不问成果地做了很多事。跟所有渴望为普世宣教作出贡献的人一样,克理也为了宣教的信念摆上了自己。他成立了一个宣教机构,并决意成为这机构的第一位宣教士。不久之后,他便踏上了宣教之路,只身走到印度去事奉主。他的行动不单单为一个影响深远的宣教事工揭开了序幕,也打开了近代宣教之门。他不仅写了一本宣教的书,也成为了书中的主角。
然而,在今天,克理威廉仍然像昔日一样,是教会中的「凤毛麟角」。因此,我们必须扪心自问,赖里德的那种思想,是否仍牢牢地束缚着我们。在克理威廉的时代,更正教认为普世宣教并不重要,而主动接触这个逐步灭亡的世界,便是放肆、不属灵,和有违神旨。我们今天是否仍然拥有相同的思想?纵使我们一直认为,我们的心态与他们是不同的;但事实上,我们对宣教的事情,却常与他们一样的无知,更有甚者,我们更可能是宣教事工的反对者。
虽然我们极少使用赖里德那种语气去表达意见,但却少有以实际行动来回应宣教的需要,只在口头上认同向世上数以亿计的未得之民传福音的重要。我们对宣教采取回避的态度,原因并不在于不认同克理威廉或支持赖里德的立场,而是在于我们的教会是否有份于训练、协助和差派新一代的克理威廉;以及我们的基督徒群体是否愿意为宣教使命的实践付上代价。虽然克理威廉为了实践宣教使命付出了沉重代价,但他也使无数人得着生命和祝福。
我称本书为《安提阿元素》,乃是基于一个理念:赖里德在今天的影响力,是远远超过我们所能想象的。我们绝不该假定赖里德那一代的人,远不及我们现在那么热心、那么忠于神的话语,又或那么渴慕遵从主的带领。我们也不应假定,赖里德一定不是一个神所重用的人,因为我们根本无法证明这点。不过,我们手上的资料却让我们清楚知道,他尽管热心事主,却不知道在普世宣教的领域上,主要他作什么。他不单单容让自己无知,更极力阻止那些渴望遵从神的命令,为主耶稣的缘故把福音传遍万国的人。这正是赖里德对克理的那番话令人感到可怕的原因。我不是说,那些像他一样的基督徒都是不听从主话的人,相反,他们其实都真诚地持守着所信的道,并愿意向主委身,只是他们忽略了神对他们那一代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已。
本书要处理的,便正是这个课题。本书要指出,赖里德的思想,其实也曾在使徒行传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过。因此,透过本书,我们将从使徒行传中看见新的亮光,而这亮光将会成为我们今天重大的提醒。我们不应以为教会的增长,「成功」的敬拜聚会、激励人心的讲坛、神迹、网页、影碟、广播和电视节目,又或我们在社会中的影响力等,能足以使我们一生都遵从神的旨意。今天,我们必须重新检视基督徒的价值观,若我们真的像赖里德一样,忽略了某些事情,我们就必须立时确认和更正。本书的第二章将从圣经的立场出发,详尽地帮助「安提阿元素」的意思。在往后的几章,我们将会指出祝福——特别是大能的祝福——不仅未必使我们了解神赐福予我们的真正用意,反之,却可能令我们摸不着神的心意。若这情况曾在初期教会中出现过,那么,它可能也会在今天的教会中再度出现。
此刻,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纵使信徒和教会在许多方面获得了杰出的成就,但却仍会忽略神对这世代的一个重大的心意——就是要把耶稣基督的救恩,带到未得之民当中。
如前文所述,赖里德博士以及他同时代的更正教信徒,都坚信大使命只是主给初期使徒的托负,而与十八世纪的教会无关。我们可能认为他们的想法荒谬至极,但这却是他们对圣经的理解。要知道,他们跟我们一样,同样相信圣经是神的默示、是神给世人的指令。只是今日没有人会想到,在那个世代一心按着正意分解真道的人,竟会有如此的思维和理解。如此看来,现今的信徒,也极可能像他们一样犯错,只是我们的犯错方法和途径与他们不同而已。主若继续延迟祂再来的日期,将来的世代是否也会认为我们的观念是错误的?甚或比十八世纪的信徒更糟?
1786年,北安普敦市举行一个教牧会议,莫里斯(Morris of Clipstone)是当时的其中一位出席者,他这样记下赖里德和克理威廉的对话:
「在教牧会议中,赖里德博士邀请在座的青年传道人建议可供讨论的课题。在众人沉默良久后,克理才用难以掩饰的兴奋情绪提问:『作为后世的传道者,我们是否必须遵行主当日颁布给众使徒的命令,前往地极,使万民作门徒?看来那与大使命相连的应许,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它不单单适用于那个世代的人。』—–年迈的主席立时大声斥责:『只有狂热主义的可怜虫才会提出这种议题。在另一个五旬节来临之前,我们是什么也不能做的。因只有在五旬节时,神才会把特别的恩赐——包括方言的恩赐——赐下。这时,基督的大使命才能像第一个五旬节那样的震撼人心。』克理从未公开地提出过这样的议题,赖里德的斥责令他感到无比的屈辱。」
「在另一个五旬节来临之前,我们是什么也不能做的。因只有在五旬节时,神才会把特别的恩赐——包括说方言的恩赐——赐下。这时,基督的大使命才能像第一个五旬节那样的震撼人心。」我们不知道善良的赖博士是否期待着五旬节的神迹再一次发生,可是,在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应如何回应这论点?另一个五旬节?在过去百多年间,圣灵曾多次为不同地方带来了复兴,如阿苏撒街(Azusa Street)、威尔斯,韩国、多伦多、彭萨科拉等地的复兴,都是明显的例子,那么,我们是否仍然期待着第二个五旬节?今天,着重五旬节及圣灵恩赐的宗派为数不少,即使传统教会亦不时多方探讨「灵恩」的议题。难道这些仍不足以令我们投身宣教大业吗?我们还要等待坐在高天宝座上的神,给予我们更多的恩赐吗?无疑,我们确实需要神大能的驱使——我们正急切地需要复兴,但与此同时,我们其实也正在经历另一个「五旬节」!今天的问题是:基督的大使命能像第一个五旬节那样的震撼人心吗?现代有这样的理论说:除非我们有某些超然的、不为人所理解的属灵经历,否则,我们就只能仍然站在宣教的门槛之外。
然而,现实却不是这样。尽管我们可以慢慢地等,但这个世界却不会停下来等候我们。我们的世界正在急速地朽坏,而朽坏的速度,更不是克理及他同时代的人所能想象的。随着人口爆炸,从未听闻福音的人正与日俱增。不管善良的赖博士要等什么,克理却已不能再等了。克理行动了,并以行动改变了这个世界。我们又能否像克里一样坐言起行?
神喜欢使用最不显眼的器皿。我们先前已提过,克理威廉是一名潦倒的鞋匠、失败的校长、苦恼的牧师,但他却为我们这一代人带来了一个深刻的启示:神乐意使用一个「别人不会多看一眼便擦身而过」的人。在遵行大使命的历史上,这些例子可谓俯拾皆是。而这些例子也向我们帮助了一个真理,就是每个愿意顺服和遵行神旨意、履行宣教使命的人,都会被神重用。在我写此书期间,世界各地就有好些充满勇气、并愿意顺服神的人为主大发热心。可是,他们的事迹只有神和极少数的信徒知悉。我们不会在大教会的讲坛,或某宗派的期刊中看到他们。他们虽远赴重洋多年,但回到老家后,他们的母会可能只会给他们三分钟时间,来让他们在讲坛上讲述自己一生的工作。
然而,这些不会获得荣誉或被人厚待的「小人物」,却是现今教会的英雄。本书将会向各位展示,新约时代最大的教会——安提阿教会——是怎样被一群寂寂无闻的信徒建立起来的。我们虽然不知道那些藉着生命、事奉和见证,孕育出这大教会的信徒名字,但本书却会告诉我们,对当时福音未及的世界造成冲击,给无数人带来生命与喜乐的,并不是众星群集的耶路撒冷教会,而是安提阿教会。故此,我们若说安提阿教会的历史为「小人物改变世界」的历史,似乎也没有言过其实。同样,今天在福音未及的社群中,我们所看见的,仍然是一个又一个「小人物」的故事。
可悲的是,今天许多信徒因为没有适合他们的事奉岗位,也因没有人教导或鼓励他们踏上宣教之路,以至他们百无聊赖的留在自己的地方教会内。别人吩咐他们「坐下来」,而他们也真的坐了下来——只知努力修读某个为期五年的课程,又或重复地参与地方教会的种种活动。然而,他们若明白「安提阿元素」能为他们带来什么,便能早日寻得安身立命之所。「安提阿元素」告诉我们,所有藉藉无名而又平凡的信徒,只要与那位满有恩典和能力的神同行,就能为众多未得之民的生命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数年前,中国中部有一个小女孩在空虚绝望中生活,因为一场大火毁了她父母的家园,又使她终身极度伤残。可能在「一孩政策」下,她的父母为了可以再生养一个健康的孩子,又或他们实在没有能力在她那种极度伤残的情况下照顾她的余生,所以最终决定放弃她。无论基于什么原因,这位伤残的小女孩后来被安置在公立的儿童院内,过着身心灵皆缺乏爱顾的生活。有一次,在本团队前往该院访问后。一位已为人祖母的澳洲籍女士巴巴拉,按既定安排留院服务。于是,她便有机会与这小女孩建立情谊。后来,她更带领这小女孩认识了主耶稣,并使她从其他人士及自己(巴巴拉)的身上经历了真诚的爱。一天,当巴巴拉为小女孩梳理头发时,小女孩突然转过头来对她说:「您才是我的妈妈!」在巴巴拉为我们述说这段事迹时,我们心里的感动实在难以言宣。
这位祖母与许多像她一样的人,都不是我们教会中的巨星。事实上,他们可能是一群在地方教会中不容易找到事奉岗位的人,又或是一群认为自己已不能为教会作出任何贡献的人。然而,在宣教的工场中,他们却找到极其重要的事奉岗位,以及改变别人生命的职事,而这职事,甚至也能改变他们自己的生命。
虽然克理威廉是个平凡人,但他却为世界带来了不平凡的改变。成就卓越的英国慈善家威伯福士(William Wilberforce)更把克理威廉、马什文(Joshua Marshman)和沃德(William Ward)三人所推动的印度宣教工作,形容为英国「一件最光荣的成就」。
在英国、美国,以及其他地方的宣教工场,克理威廉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其他人若对他一生的工作有所认识,他们的生命也必然会有所改变。克理威廉的工作令无数人看见了基督。虽然宣教是让未得之民得闻福音,并使这些民众对这大喜的信息作出回应,可是克理威廉并不以此为满足,他还把圣经译成多种不同的语文,包括孟加拉文、奥里雅文、马拉他文、印地语、阿萨姆文和梵文。此外,他还把部分经文译成29种不同的语文和土语。因着他的工作,数以百万计的人才得以明白神的话。
不消说,他对印度文艺界和教育界的影响也是无法估计的。他不单单与马什文合编了不丹语的语法书,也为其他六种不同的语言的语法书作好了编写的准备。除了编写孟加拉文、梵文和马拉他文的字典外,克理和马什文还翻译了三卷古代印度梵语史诗《罗摩衍那》(Ramayana)。
克理在社会民生方面亦贡献良多。他在塞兰港(Serampore)开设了一间出版社,并把园艺家罗克斯保(William Roxburgh)的两本著作(Hortus Bengalenis,1814;Flora Indica,1832)编印完竣,并亲自协助分发散文集,以供学校使用。在1820年时,他又促成了印度农业社(Agricultural Society of India)的成立。除了推动教育事业外,他又促使政府废除杀婴和寡妇殉夫(寡妇在亡夫火葬堆上自焚,以表示自己对丈夫的忠贞)的习俗。此外,他亦鼓励印度人以宣教士的身份,去与其他民族接触。
为了遵从大使命,克理威廉不惜违背赖里德博士的吩咐,可是,他却因此改变了无数人的生命。与他同期的霍尔(Robert Hall)对克理威廉所造成的影响,有如下的评述:
「这位非凡的人物虽来自最贫困的低下阶层、但他却能在毫无帮助的情况下,凭着赤手空拳和夜以继日的拼搏精神,获得了文学界的最高荣誉,并成为首批东方学者和宣教士团体的成员。此外,他也是宗教改革以来成就最高的人,因他在同时代的人中,成了神的器皿,专门负责把救恩的信息传播出去。这是一位集布道家的热情圣徒的敬虔与小孩的单纯于一身的人。
克理威廉虽然成就斐然,但说到底,他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他与安提阿教会的建立者一样,并不是信徒中的超级巨星。就此,便有人写道:
「在克理的旧信件中,我们发现了一段很有价值的话。克理曾对他外甥(为他作传)的动机存疑,于是对他说:『尤斯塔斯,我现在给你一个准则,当我离世之后,若有人认为我的一生是值得记下来的,你便可按这个准则,来判断这个人是否写得正确。这准则就是:我唯一值得别人称赞的地方,就是一股埋头苦干的蛮劲。除此以外,一切对我的称赞,都是夸大而失实的。事实上,若我真的比别人优胜,也只不过是因我甘于埋头苦干,并敢于在认清目标后,一直坚持下去而已。」」
克理威廉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也没有什么突出的恩赐,但他却能埋头苦干,敢于实践。克理威廉之所以不平凡,正是他的做人秘诀所使然:「敢于在认清目标后,一直坚持下去」!
这个平凡人怎可能有如此成就?秘诀就在于他明白和遵行神在圣经中所显明的旨意。克理威廉虽然只是一个普通人,但他明白神的旨意就是要使万民作门徒,于是,他便一心遵行神的旨意,哪管这就等于要跟当时教会的主流思想作对。他把主耶稣在马太福音二十八章所说的话藏在心里,结果,这句话便把他和许多人的生命都改变了!
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浸。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马太福音28章18至20节)
最近,我和几位在中国偏远地区的同工,有机会与国内的官员会面,商议在一些差不多与世隔绝的贫困山区内,推行一连串改善民生的工程的可行性。作为这群有心人士的代表,我告诉他们,我在一个富裕国家中的富裕家庭成长,自小便获得良好的教育,以至能进入剑桥大学,并顺利获得硕士学位。可是,那些我们希望帮助的人,却活在一个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我们曾经去到他们中间,亲眼目睹他们如何在苦难和贫困交迫的境况下生活。因此,基于怜悯的心肠和人道的立场,我们愿意将自己所有的与他们分享,并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这样,我们的生命将更有意义。
他们的反应很有趣。他们对我说:「你很伟大」。我客套地推却这赞誉。然后,他们便在我们面前大谈毛主席的思想。他们说,毛主席说过,人的伟大不在于拥有过人或杰出的才能,而在于愿意运用一己之长去服务别人。服务范围愈广,人就愈伟大。
我不是毛主席的拥护者,不过,官员所说的那番话,若经过剪裁、修改,也可与圣经真理,甚至本书信息有吻合之处。真正的伟大,就是遵从耶稣的吩咐,把福音传到地极。这意味着,信徒要奉主的名,去到世界各地,并使全地的人都经历生命的改变。后来,我们便开始招募别人加入我们的队伍,我们所招募的,虽然都是只懂默默耕耘,以至寂寂无闻的信徒,然而,他们却能为世界带来重大的改变。
后人之所以认识赖里德博士,乃是因他的错误。顺服神的是克理威廉,而不是赖里德。因着克理威廉的顺服,所以许多印度人的生命才得以改变,而基督教往后的神学思想和事工形态亦深受克理威廉的影响,全因克理当日面对赖里德博士的冷嘲热讽置若罔闻。否则,人们便不能经历神改变生命的大能!今天,你和我也面对着同样的抉择——纵使我们不知道这个抉择会为我们的一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祈求神使你和我的生命都能有所改变——变得好像克理威廉一样。我也盼望,你和我不要再单单为着地方教会的活动和工作而奔波,也不要单单看到地方教会的需要,以至忘记了神对这世代的心意——把福音传遍万国。
我的一位亲密同工,最近在信中与我分享他的一些感想:
「上周末,我在一个电视纪录片中看到一则访问。访问的对象是五位澳洲青年,他们用了两个月时间,骑自行车穿越外蒙古共3,200公里的荒郊。文中坦诚地记述了他们的挣扎、痛苦、难处和冲突—–最令我难忘的,就是这几位青年在旅程完结后,回答记者提问时的话。记者问:『你们为何要进行这次旅程?』最后回答的那位年轻人,他的回答实在激励了我。他说,当他还是小孩子时,有一次梦见自己死后要站在五位法官面前,让他们对自己的一生作出判决。在一段长时间的沉默后,其中一位法官用小槌在桌上敲了一声,然后宣判说:『百无聊赖,虚耗一生!』那位年轻人说,这个梦深深地影响了他,他不希望自己死后,会听到:『百无聊赖,虚耗一生』的判词!
这则访问引发了我的深思。这几位年青人虽然都不是信徒,但却能对生命作出深刻的反省。更何况我们这些要把生命——天然的生命和属灵的生命——向神交代的人呢?—–会不会,世界之子对生命的反思,远比我们这些光明之子还要深刻呢?我们又会不会在信主后,便一直打盹,等待被提?我们是否忘了,终有一天——并非在梦中,而是在现实中——我们各人都要站在审判者的面前,为我们在世所做的一切,并为祂赐给我们的一切向祂交账?即使我们轻看祂所给的恩赐,认为这些恩赐是毫无价值的,甚至要把它埋藏起来,我们将来都要向祂交代,无论我们愿意与否。我相信,当祂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时,我们必然感到无比的欣慰!」
在本章完结时,你可否用一点时间,在主面前思考上述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单单重要,也是影响深远,甚至能改变生命的。愿神使用昔日祂向克理威廉启示的那张「墙上地图」,亲临我们这世代;又愿神帮助我们摒弃像赖里德所持守的那种传统观念,并拥抱克理威廉渴望为主改变世界的雄心。纵使我们微小,但只要有信心,便能被神大大使用!你为何不亲自一试,为主耶稣去接触这世代的每一个人,正如克理威廉的座右铭所说:
「向神求大事,为神做大事。」
神既然已在克理威廉身上应验了这句话;祂也同样会在我们身上应验这句话。因我们所信的神,从过去到现在,都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