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会史12-2
第十二课(12-2)
三、1949年以后海外华人教会的宣教团体
1949年前后,许多中国信徒及传道人移居港、台、欧、美、东南亚及世界各地,一些原在国内的教会及宣教差会总部,也迁到海外。
这次的大移民潮就如抗战时期(由沿海至内地)一样,为当地原有的华人教会带来福音的大丰收,也使得国内与海外的事奉经验、眼界、人力灵力资源交流汇聚。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整合后,海外华人教会的宣教事工也开拓了过去国内教会未能达成的境界。
从一九五0年代至今,海外华人的宣教团体及事工可分为四大类:
1.1949年以前在国内已有的差会
这些差会在1949年以前,已有国外宣教的经验,并且已设立了堂会、布道所、神学院、教会学校、社会关怀等事工;1949年以后海外已有的基础加上国内出来的人力资源,使得原有的事工更加蓬勃发展。
例如:中华国外布道团、伯特利差会、灵粮世界布道会、中国布道会……(恕无法全部列举)。
2.1949年以后海外华人教会的植堂宣教和移民宣教植堂(Church Planting),是古今中外常见的宣教方式。宣教学者发现,拓植新堂对整体教会的增长最有助益。
1949年以前,少数中国教会已有由近而远的植堂宣教;1950年以后,海外华人教会的资源更丰富,交通更方便,植堂宣教也更积极。他们先在母会所在地附近植堂,渐渐拓植到本国其他城市乡镇,再拓植到其他国家。更有一些教会进而鼓励会友以宣教的心志移民到本国偏远地区及国外,将移民宣教和植堂宣教结合起来。
为了统筹并推动教会的宣教事工和资源,这些教会(包括宗派性教会及独立教会)大多设有专人专职的差会,例如:
1954 台湾浸信会联会设立国内与国外布道部(台北)
1960 灵惠堂差传部(菲律宾。郑果、许书楚)
1970 大喜信教会(新加坡)
1972 香港希伯仑堂差会(香港。李非吾)
1973 真理差会(新加坡)。另有:怀恩堂(陈方)
1974 中华宣道会海外布道会(香港)。另有:港九潮人生命堂福音差会。
1975 马来西亚基督教会差传委员会(马来西亚)
1978 台北地方教会联合差传小组(台北。吴勇、郑家常)
此外,近年来台北的灵粮堂、聚会所(召会),洛杉矶的台福教会、罗省基督教会……(恕无法全部列举)在植堂宣教上,都有很大的成效。
3.跨教会的华人独立差会
1949年以后,许多不属于一个宗派或某个教会的独立宣教差会,在海外成立。
五十年代,英国的王又得牧师在伦敦创办基督教华侨布道会。
六、七十年代,移居北美的华人知识分子日增,以留学生及专业人士为对象的中华归主协会(1959年,赵君影)、中国信徒布道会(1961年,王永信)及基督使者协会(1963年,周主培、蔡锡惠)等福音机构成立。他们在推动北美华人教会的差传事工上,有很大的贡献。
其他独立差会还有1968年在台北成立的中华海外宣道协会(吴勇),1975年香港的中华福音使命团(郭诚),1990年美国的大使命中心(王永信),1995年北加州的华人福音普传会(黄存望、林安国)及其他差会,都已差派不少宣教士到海外。
另有一些以专业和医疗、救济、扶贫事奉的华人差会成立,如1974年台湾的路加传道会、香港的国际关怀协会(1997年,李秀全)、中亚分享援助协会(2001年,杨嘉善)、美国德州的恩友国际服务社(2002年,黄善荣等)等,及差派教师去中国或其他国家的差会(恕无法全部列举)。
在联合性的差传事工上,香港于1973年成立了一个共同推动差传的“香港差传事工联会”,西马早已在1971年成立“马来西亚国内外宣教协会”, 1980年新加坡成立“布道与差传中心”, 台北于1998年成立“基督教联会差传事工促进会”,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差传联会。而最能代表全球华人教会的联会,当推1976年10月在香港成立的“世界华人福音事工联络中心”(简称华福会,CCCOWE)。华福会每五年举办一次全球华人福音会议,并致力推动华人教会突破封闭的观念,把福音广传至华人以外的群体。
4.国际性差会
1964年,在中国宣教近一百年的中国内地会(China Inland M i s s i o n),在新加坡改组为海外基督使团( O v e r s e a s Missionary Fellowship),一方面将宣教对象扩大至亚洲各族群,一方面积极推动华人成为传教士,加入成为新的国际性差会的成员。在此之前,远东广播公司(1945年成立)等不少机构早已成为国际性差会的一员。
八十年代起,许多原来只有西方宣教士的差会改组为国际差会,并在华人地区成立华人事工委员会,招募华人加入事奉。
有些华人差会在多个地区注册,并接纳不同国家的同工加入事奉,也成为国际性差会,如更新传道会等。
四、海外华人宣教士
总计1949年以后至今的海外华人宣教团体,应已超过五十个。1998年1月《华传路》刊登林安国牧师统计的华人宣教士数目是一千余人(新/马400人,香港250人,台湾200人,北美200人),笔者相信至2004年应已超过一千二百人。若加上目前神在中国大陆已储备的宣教人才,将来海内外华人教会可差派的宣教士,将如美国宣教学者Peter Wagner所预测的,到2025年将超过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注:根据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 杂志2004年1月号的一篇文章Status of Global Missions报导,2004年全球跨文化宣教士约有四十四万四千人,差会超过四千个。)
在当今海外教会中,新加坡在差传事工及宣教士的人数上,可能是华人教会中最多的,有“华人教会的安提阿”之称。早在1960年,詹姆斯(G. D. James)已成立了亚洲布道团契,该团契1992年有一百名宣教士及当地同工在九个国家事奉。全新加坡在1992年共有321位全职宣教士,出自76间不同教会,在93个国家事奉。1991年的全国宣教咨询会议中,所定的目标是:在公元二千年前,至少培养出五百名长期的新加坡宣教士,其中二百名在福音未得之地事奉;本地半数的教会成为差传宣教士的教会;三分之一的教会各认领一个福音未及之群体;并且新加坡本身不再有福音未及的群体(unreached people)。相信上述目标均已达到。
香港地区,根据香港差传事工联会在网页上公布的资料,2002年12月总计香港差派的宣教士共296人。其中由堂会直接差派的有15人,由差会差派的有280人;男女比例是男性106人(35.8%),女性190人(64.2%);已婚206人,单身男性6人(2%),单身女性84人(28.4%)。宣教对象是华人的有1 2 7人( 4 2 . 9 %),非华人的 9 2人( 3 1 . 1 %),多元群体的 6 5人(21.9%),无资料12人(4.1%)。事奉地区:亚洲188人(63.5%),欧洲49人(16.5%),非洲28人(9.5%),中东5人(1.7%),其他地区26人(8.8%)。事工类别中,开荒布道145人(49%),植堂97人(32.8%),牧养教会93人(31. 4%),培训领袖95人(32.1%),语言学习51人(17.2%),学生教育及神学教育各42人(各14.2%),其余尚有救援工作,医疗工作、行政及推广、社区发展、圣经翻译、识字教育、文字工作、广播等。宣教士类别:专职宣教士222人(75%),带职宣教士37人(12.5%),其他37人(12.5%)。
台湾校园团契提供了一份2003年3月的资料,总计台湾差派的宣教士是232人。差派地区:亚洲104人,独联体(前苏联)共52人,欧洲35人,非洲21人,美洲(北、中、南)13人,大洋洲(包括澳纽、新几内亚)6人,其他2人(世界福音动员会OM的福音船)。若加上召会(聚会所),人数必超过350人。
单由新、港、台三个地区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到,海外华人宣教士的足迹已达到世界各地,事工类别也兼容并包,且有许多宣教士已和普世差传事工及差会接轨,成为普世教会完成大使命的生力军。若是海内外教会齐心努力,携手共进,我们深信,“廿一世纪是中国人献身宣教的世纪”,已是指日可待了。
注:本课资料主要取材自:刘智钦、苏文峰合著《中西宣教史》,美国海外校园杂志社,2003年。
◎讨论:
中国教会在今后跨文化的宣教事工上,可从近二百年西方来华传教士的策略、原理、路线上,学到哪些榜样?请以你现在服事的地区为本,在小组中与同工彼此研讨。
作业((自己先做 自己先做,,再小组讨论 再小组讨论)
一、请写出下列年代在中国教会史中,有何最重要的事件? 请各用 20 个字以内简答。若同一年代有几项事件,请选你认为最重要的一项。(可看讲义或参考书)
1. 635年
2. 1807年
3. 1823年
4. 1842年
5. 1860年
6. 1865年
7. 1900年
8. 1919年
9. 1922年
10. 1951年
二、你从这 12 课《中国教会史》中学到哪些榜样和鉴戒?
请至少列举举三项,每项约 100 字。
三、请从“拆毁和重建”的角度,看上帝在中国近代史中(1807 年以来)做了哪些工作?请至少列举三项,每项约 100 字(可看讲义)。
四、请针对 1920 年代“非基运动”的“选取论”和“二元论”,提供圣经的解答。
两项各约 100 字(可看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