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约神学
第一课 施洗约翰
前言:
新约神学
圣经神学是信仰的规范·救恩历史(教父时期)
中世纪圣经神学等于教义
宗教改革:高举圣经
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是加尔文要信徒过一个符合圣经的敬虔的生活,并不是要写系统神学
后来的圣约神学(行为之约与恩典之约)、敬虔主义为圣经神学铺路
启蒙时代:人本的,首先把圣经不要理解为神的默示
近代时代的精神:客观的研究历史,从历史的文献中了解。(回到原文)。不要受传统的影响
德国神学教授:要清楚的分清教义神学与圣经神学
圣经神学:历史性与客观性
真正的开始到18世纪
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经文:分辨不同的神学思想(保罗·彼得·雅各的观点不同说明圣经不是神的话,是人的观点。(他们强调多元性。而我们福音派多强调合一性。)结果出现批判学:圣经真的是神的话语。圣经是人的话语作为开始的研究)。他们假设圣经不是神的话,那就会出现很多的不和谐、矛盾
而福音派神学强调的是合一性为基础,出于神,因此没有冲突、矛盾,而显出神启示的多元性、丰富性
圣经神学:历史性
将新约作者共有的、普世性、超越性的真理找出就是教义神学(超越性)
他们都相信圣经不等于神的话,各作者之间的共同点是神的话。
神迹不可能是历史事实,却是盛载永恒的真理的“神话”
(比如五饼二鱼,并没有这样的事实,只是说明分享的真理)
圣经神学与系统神学正式分家
近现代新约神学主要研究进路
A 历史进路
重建新约的历史,透过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世界是受宇宙的灵的引导,在历史中有具体的表现:正(积极的)反(消极的)合(成为另一个正)。
正:犹太基督教是透过彼得的书信、马太、启示录(犹太人的福音,借着旧约)
反:另外一个就是外邦人的基督教,保罗(加、罗、林前后)基督教超越或反犹太教
合:过一段时期,后来有一个出路,就是正反合,即大公基督教(包容性的:包括犹太教和基督教。)
教父:100-500教父时期。初期教会的神学家、领袖
《初期教会历史》
德国
耶稣的故事都是神话
新约圣经的多元性,不要勉强的统一
新约“启示”的历史性
(真正历史的耶稣与圣经中的耶稣不同)
评价
受哲学的影响,哲学的思想读圣经。
是主观的。不是按作者的原意来理解。
反对超自然的神迹,反对基督教的世界观。用他们的架构来重建历史
对新约圣经的批判与破坏,而不是真正的客观的研究圣经讲什么。
B 宗教历史进路
看圣经只是犹太人及初期教会宗教生活的描述
新约神学是描述宗教历史的学问
新约文学是纯历史著作,并非权威/神默示的文献(他们根本没有圣经正典的观念)
没有新约启示=没有新约神学。只有宗教的历史
他给我们一个负面的答案:新约根本没有新约神学,只有宗教历史与内容
保罗受希腊神秘异教影响(比如保罗的在基督里)
保罗将源于巴勒斯坦的信仰希腊化
保罗神学配合希腊信徒归主前的异教信仰
不是所有的德国神学家都是这样的
C 圣经-历史-神学进路(福音派的神学家)
批判宗教历史学派(指出宗教进路者是无神论的观点,你们以为你们所讲的是客观历史的吗?)
批判“历史”进路(历史:历史本身受自然规律的影响(自然主义的历史观:以自然规律为基础);有神的历史观:神在历史中有神的启示、作为、救赎。不同的历史观带来不同的结果)
应看重经文本身,以及为独特的正典及可能的历史文献
强调耶稣的信息—呼召人悔改归主(不单单是研究观念,乃生命之道,改变生命)
确定新旧约圣经的统一性(新约是以旧约为背景的,同一位作者)
D 存在主义进路
6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神学家
布尔曼强处结合了哲学与神学(接受历史的批判)
耶稣来要我们做一个当下的决定
他说历史的根据不是最重要的
现在悔改是最主要的,过一个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接受宗教历史进路
除去一切超自然神迹
NT受诺斯底主义影响(灵界(善良)·物界(恶的),少数的人才能达到灵界,借着特定的亮光、知识达到)高举属灵的影响
新约是神话,需要非神话化才能发现永恒信息(新约没有历史)
新约信息在保罗和约翰著作(耶稣信息只是前设)
耶稣是谁(认为耶稣是犹太的先知,宣告末世到来,审判将要来到,人现在要做一个决定:放弃今天要抓住的,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需要悔改)
新约的信息是“实存性”的
历史不重要(这是他最弱的一点),至重要是人要向神做出信心的抉择
(福音信息:超然历史,不要太强调地上历史)
评论
不能面对耶稣的历史性
不能面对批判学
受存在主义,受比较负面的批判学的影响(批判学有正面的,帮助我们建立,更了解圣经的内容)
E 救恩历史启示进路
新约启示的末世性及权威性
圣经启示的历史性、渐进性、有机性(从圣经神学角度释经)
新约神学的多元性与合一性
批判“历史批判学”
时间与上帝
时间与历史:1 一般的时间 2 特别的时机(机会)3 末世时间
时间与基督 耶稣是历史的中间点(因为他承先启后)
历史的张力
新约神学是救恩历史的启示
F 新约圣经的特征及结构
1 特征
·新约:与旧约的关系(耶31:31-34)。(新就是旧的更新。旧约里面应许的新约都实现了)
·终极的、末世的(来1:1-2)
·多元性、浓缩性(在短暂的一百年中完成了启示。开花结果了)
以基督为中心,以使徒的诠释为内涵
保罗的教导:有系统化的倾向?(弗1-3章,4-6章),保罗的教导有一种系统性
2 结构
·施洗约翰:先锋
·耶稣基督:准备时期(出生到受洗)
工作与教导(主要启示)
·教会时代:使徒的诠释(书信)
哪一个时代较长?旧约抑新约?
还会有新的启示吗?
到基督再来之前不会有新的启示
但在基督再临之后还可能会有新的启示
一. 历史背景
1.沉默时期
没有先知直接向百姓说话
不再颁布他的旨意
不再解说为什么他的子民竟然遭受外邦人的欺凌,
不再指控百姓的罪孽
不再召唤他们通国悔改
不再警告:若不悔改就必受审判
不再应许:若肯回头就必蒙拯救
2.两股宗教潮流
都是来自同一个渊源,就是律法主义。
文士的宗教:认为遵守文士们所注释的律法规条,就等于是遵行神的旨意。
启示文学作家:
他们在遵守旧约的律法规条之外,还撰写了不少启示文学作品,用来表达他们对将来救恩的盼望。这些作品大部份都不出示作者的真实姓名,只伪托古代一些知名人物为作者。
特征:没有一位曾经在百姓当中活动,被尊为弥赛亚、开路先锋、先知,向百姓发预言「主耶和华如此说
他们的作品:未曾倡导群众,发起任何末世宗教运动,也未曾激发百姓,期盼神立即拯救,天国速临。
3、罗马的统治
反抗罗马。百姓以为,打击罗马政权,就等于是效忠神国。
二、新的先知
1、住在旷野
穿骆驼毛的衣服,腰束皮带。有先知的外表特征(参考:亚十三4;七十士译本的王下一8)言谈举止,都合乎旧约历代先知的传统。
2.先知的宣告:
「神的国近了」 悔改的洗礼
「圣灵与火」的洗礼。
「火的洗礼」:指审判(太三12;路三17)「启示文学式末日」的范畴
神要拯救义人,审判恶人
三、约翰的洗礼
1、悔改的洗
悔改:是一项旧约圣经的观念,其意即离开罪恶,转向真神。是包括整个人的回转朝向神。 (结十四 6;参考结十八30;赛五十五 6、7)。
他的洗礼要求人在道德上和宗教上转向神。他不认为有所谓「义民」(与生俱来就公义的民族)。只有那些愿意悔改,并且结出好行为果子的人,才能逃脱即将来临的审判。
弥赛亚救恩的基础不是民族主义的,而是道德和宗教的。
一般犹太人都以为神的忿怒将会临到,但只会降在外邦人的身上。但施洗约翰却把忿怒的矛头指向不知悔改的犹太人身上。
2.施洗约翰的洗礼与罪得赦免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不是悔改的「洗礼」产生罪得赦免的功效,而是施洗约翰的洗礼是表明「悔改」,而悔改本身产生罪得赦免的果效。
四、洗礼的溯源
洗礼的溯源
1、旧约的洁净礼:旧约时代,祭司在圣所服事前,要沐浴预备;百姓遭遇某些情况,也需要沐浴洁净(利十一–十五;民十九)。(赛一16以下;耶四14)(结卅六 25;亚十三 1)。 利八6,利十六3-4, 23-24,利十四8-9,结卅六25,迦十三1
2 昆兰社团的洁净礼:每日例行洁净礼
3.外邦人归入犹太教的洗礼。外邦人皈依犹太教,要遵行一次沐浴礼仪(洗礼),接受割礼,并且献上祭物。
「至于犹太人入教的洗礼是不是很早就有,以致影响约翰的洗礼,我们没有足够的文献作判断。他们的洗礼是专为外邦人皈依犹太教而设的,包括割礼、洗礼和献祭等礼仪;而妇女则只须洗礼及献祭,故她们的洗礼就具有较大的意义。」
小结:不论施洗约翰的洗礼渊源如何,他已把受浸的礼仪赋与崭新的意义,就是呼召人悔改,预备迎接将临的国度。
五、耶稣与施洗约翰
(1)约翰对耶稣的见证(3:11-12)(1:7-8)(路3:15-18,约1:24-28)
·约翰与基督之对比
·两个洗礼:(珥2:28-32结36:25-27;39:29)
约翰:洁净悔改 耶稣:圣灵(更新) 火的审判,
马太强调约翰的顺服、自卑(3:11-12)
马可强调耶稣的能力比自己大,没有提及火(1:7-8)
路加强调约翰与耶稣两个人分别(百姓在猜疑)(路3:15-18,
约翰福音强调约翰自己的肯定与不足1:24-28)
(2) 耶稣对约翰的见证
太11:2-15(路7:18-20)
约翰的疑惑(路4:18赛61:1)
耶稣所作的事似乎并非施洗约翰所期待的:
没有圣灵的洗
没有火的洗
国度没有降临
约翰是先知中最大的一位
他是先知中最后的一位。律法和先知的时代已随他结束。施洗约翰之后,神的国度在世间运作,在新时代里最小的一位也比施洗约翰认识更大的恩福,因为在新时代里的人,享受到个人和弥赛亚的相交,以及这相交所带来的福乐。
施洗约翰称呼耶稣为「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一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