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斯托得-使徒行传

3.教会的生活:五旬节的影响(二42~47)

路加首先用自己的话讲述了五旬节那天所发生的事;然后藉着彼得那篇以基督为中心的信息,去解释五旬节事件的意义;跟着,路加透过一段美丽的、描写被圣灵充满的教会之短文来让我们知道五旬节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当然,教会不是由那天开始,称五旬节那天为“教会的生日”也不正确。教会就是神的子民,教会的历史可追溯至四千年前,至亚伯拉罕的时代。在五旬节那天所发生的是:神子民中的余民成为被圣灵充满的基督的身体。这基督的身体如何见证圣灵的同在及能力呢?路加告诉我们:

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众人都惧怕;使徒又行了许多奇事神迹。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的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二42~46)

a.这是一个学习的教会

路加说圣灵与教会同在,他提出的第一项证据是:他们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或许我们可以说,圣灵在那天,于耶路撒冷开设了一间学校;学校的老师是耶稣所委任的使徒;而在那所幼稚园内有三千名学生。我们要注意,这些刚信主的人并不是在享受一种神秘的经验,以致他们鄙视自己的头脑或是忽视神学。反知识主义及圣灵充满并不能共存,因为圣灵是真理的灵。此外,那些早期的门徒也没有认为,因为他们已经接受圣灵,因此他是他们唯一所需要的老师,可以不再倚靠其他人。相反的,他们坐在使徒的膝下,非常渴望能接受他们的教导,而且持之以恒地学习。再者,他们服膺于使徒的权柄,而使徒的权柄更由奇事所印证:使徒又行了许多奇事神迹(43节)。路加在这里两次地提到使徒:他在第42节提到他们的教导,在第43节提到他们所行的奇事,这绝对不是偶然的56。既然我们所接收的使徒教训已经清楚地记载于新约圣经里,今天,当我们说服膺于使徒的教导,其实就是说我们服膺于新约圣经的权威。一个被圣灵充满的教会是一个新约的教会,意思是,这个教会研读并且顺服新约的教导。神的灵引导神的子民去顺服神的话。

b.这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教会

他们彼此交接(koinōnia)。koinonia(源自koinos“共同”)表示教会过共同的生活。koinōnia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它表达了我们一起共享的“东西”:这包括神自己,因为“我们乃是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5,以及“圣灵的感动”58。因此,koinōnia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经验;它是我们在神,即父、子、圣灵中共享的相交。但是,第二,koinōnia也表达了我们与别人的相交,包括我们所付出的,以及我们所接受的。当保罗提到他在希腊教会中所安排的捐赠时,他用来形容“捐赠”的字正是koinōnia59,而koinonikos在希腊文里是指“慷慨”。路加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这个意念,因为他继续述说的,是早期基督徒如何彼此分享他们的财物: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koina),并且卖了田产家业(大概是指他们的地产及值钱的东西),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44~45节)。这几节经文令人感到相当不安。它们是否在告诉我们:每一个被圣灵充满的信徒及群体都要跟随他们的榜样呢?

离耶路撒冷以东的几哩外,昆兰群体中的爱色尼派的领袖严格地推行凡物公用的原则。根据它的大马色规条,所有属于“约”的成员,无论他们住在哪里,都有责任“援助贫穷的、有需要的及陌生人”6,但那些准备进入其中的僧侣群体,成为其中一员的,要接受更严格的纪律:“他要将他的产业及收入交给群体中管理金钱的—–;他的产业要跟其他人的合并—–”61。维马(Geza Vermas)认为,这安排“跟早期教会所采用的习惯有非常类似的地方”62。

既然早期的基督徒模仿他们,活在现今世代的我们是否也应该这样做呢?在教会历史的不同时期,有些人认为应该学习他们的榜样,而且真的这样做。我不怀疑,今天,耶稣仍然呼召他一些门徒去过完全的、自愿的贫穷生活,正如他呼召那位年轻财主一样。但是,耶稣或是他的使徒从来没有规定所有的基督徒都不可以拥有私人的财产。就算是十六世纪,那些推动“彻底宗教改革”的重洗派信徒也没有这么极端。虽然他们要求将相交及弟兄之爱加入改革者对教会的定义(就是按着话语、圣礼、纪律所写出来的定义),虽然他们常谈到使徒行传第二及四章,以及“共享财物的群体”,他们也承认,凡物公用不是必须的。在莫拉维亚的胡特尔弟兄会可能是唯一的例外,因为他们规定:任何一个要加入他们群体的人,必定要接受凡物公用的条件。但是,这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领袖门诺(Menno Si-mons)却指出,耶路撒冷的实验并不是宇宙性的,或是永远的,他并写道:“我们—–从来没有教导或实施凡物公用的规定。”63

我们必须留意:就算是在耶路撒冷,与别人分享财物也是自愿性的。根据第46节所说,他们在家里擘饼。由此看来,许多人仍然有他们自己的家;不是所有人都把自己家中的一切卖掉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第45节中的时态,都是不完全的时态,这表示,这些买卖是偶尔的,是针对某些需要而作出的回应,而不是一次便完成的。此外,亚拿尼亚及撒非喇所犯的罪(我们稍后讨论第五章时会详谈)不是贪婪或物质主义,而是哄骗;他们犯罪,并不是因为他们将卖财物后得来的价钱留下一部分给自己,而是他们留下部分的价钱但却说他们已将全部的奉献出来。彼得责备他们时把这一点说得很清楚:“田地还没有卖,不是你自己的么?既卖了,价钱不是你作主么?”(五4)

在此同时,虽然售卖财物及与人分享都是自愿的(那时候及现在皆是如此),但每一个基督徒都需要在这些事上在神面前作审慎的决定;神吩咐我们要乐意捐赠,尤其是向贫穷及有需要的人施赠。在旧约时代开始已经有一个关怀贫穷人的传统,以色列人要将出产的十分之一给“利未人和寄居的,与孤儿寡妇”64。被圣灵充满的信徒怎可能分赠更少呢?这原则在使徒行传中出现过两次: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45节),以及“内中也没有一个缺乏的—–因为人人将—–价钱拿来—–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四34~35)。后来约翰写道:如果我们拥有财物,看见弟兄或姊妹有需要,但却不跟他们分享我们所有的,那么我们怎么可以说神的爱在我们里面呢6?基督徒的相交就是基督徒的关怀,而基督徒关怀就是基督徒的分享。屈梭多模为这观念写了一个美丽的诠释:“这是一个天使的联邦,里面没有人说任何东西是他们自己的。邪恶之根立即被拔除—–没有人被责备,没有人被嫉妒,没有人被抱怨;那里没有骄傲,没有鄙视—–贫穷的人不觉得羞耻,富有的人也不趾高气昂。”“我们不应该逃避这些经文给我们的挑战。我们有千万个在穷困中的弟兄姊妹,对我们这些比较富裕的人来说,他们的存在其实是在不断地提醒我们:被圣灵充满的信徒一部分的责任,是在耶稣的新群体中,去满足他们的需要及除去他们的贫困。

c.这是一个敬拜的教会

他们都恒心擘饼、祈祷(42节)。意思是说,他们的相交生活不但表达于彼此关怀,而且也表现于群体的敬拜生活中。此外,这两个短句中的固定冠词(字面上的意思是:“擘那饼,及作那一个祈祷”)显示路加是指:一、主的圣餐(虽然,几乎可以完全肯定地说,在初代教会,信徒领受的圣餐是一个更大的餐膳的一部分);二、祈祷崇拜及聚会(而不是私祷)。早期教会的崇拜礼仪有两方面,这两方面表达了它的平衡。

第一,早期教会的崇拜同时是正式和非正式的(46节),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并合。圣灵降临后,他们仍然在圣殿敬拜了一段日子,这可能令我们感到惊讶,但他们的确这样做。他们没有马上放弃所谓的机构化教会。我相信他们不再参与圣殿中的献祭仪式,因为他们开始明白,这些献祭的礼仪已在基督一次的献上中得以成就,但看来他们仍然有参加圣殿中的祈祷仪式(参三1),除非(正如有人建议的),他们是到殿中去传道,而不是去祷告。同时,他们以比较非正式、自发的、在家中举行的聚会(包括擘饼)去补足圣殿的礼仪。或许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个功课:我们往往对我们所承袭的教会架构感到不耐烦(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个人相信,圣灵处理机构化教会的方法却是逐渐的。虽然我们盼望机构化的教会能够按照福音的标准而改变,但圣灵的方法却是耐心的改革,而不是不耐烦的拒绝。当然,最健全的现象是:信徒参加地方教会中比较正式和庄重的崇拜,但同时也参加家庭聚会中比较非正式和充满生气的崇拜。我们并没有需要将形式严谨的,和形式松懈的,以及传统和自发性的崇拜两极化。两种聚会方式都是教会需要的。

早期教会所显示的第二种平衡是:它既喜乐又庄严。我们绝对不怀疑他们的喜乐,因为路加说他们存着欢喜诚实的心(46节),意思就是“心中满溢着欢乐(agalliasis)和真诚”。NEB将两个字合并,而翻译为“没有虚假的喜乐”。既然神差派他的儿子来到世上,而现在又差遣他的圣灵,他们有充足的理由去欢喜快乐。此外,“圣灵所结的果子是—–喜乐”7,这种毫不掩饰的喜乐有时候在有着保守传统、历史悠久的教会并不容易见到(甚至不被接受)。然而,每一个敬拜的礼仪都应该是一次的庆祝:庆祝神藉着耶稣基督所成就的伟大工作。公开的敬拜应该是庄重的,但却不应该沉闷,这是不能原谅的。同时,他们的喜乐永远不会不敬虔。假若在神里面的喜乐是圣灵真正的工作,那么对神敬畏的心也应该是这样。众人都惧怕(43节),这里所说的好像是包括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神已经来到他们的城中。他就在他们中间,这是他们所知道的。他们以谦卑和喜乐的心俯伏在他面前。因此,若我们以为在公开崇拜中敬畏和喜乐是不能共存的话,我们便误解了圣经的意思了。一个健全的敬拜仪式应该保持两方面的平衡:喜乐而庄重,严谨而轻松。

d.这是一个传福音的教会

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过耶路撒冷教会的学习、相交,及敬拜生活,路加说这是三件他们同心合意去做的事。这三方面都是有关教会内部的生活,它们并没有告诉我们有关教会如何以怜悯的心去关怀外面的世界。历代以来,无数的人曾经以使徒行传二章42节作为讲道的经文,这清楚地阐示了断章取义的危险。若我们单是看第42节的话,我们只看见教会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加上第47b节: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耶路撒冷的早期基督徒的确用心地过学习、相交及敬拜的生活,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忘记为主作见证。圣灵是宣教的圣灵,他开展了一个宣教的教会。布恒瑞(Harry Boer)在他那本充满挑战的书《五旬节及宣教》(Pentecost and Missions)68中说:贯穿整本使徒行传的是“一个主要的、超越其他的,并影响书中每一部分的主题。这主题就是藉着圣灵的能力,透过宣教的见证去传扬主的道—–圣灵孜孜不倦地驱使教会去作见证,而教会也持续地因这些见证而建立起来”69。

从这些最早期的信徒身上,我们可以学到有关地方教会福音事工的三个重要功课。第一,这是主自己(即是耶稣)的工作:主将得救的人—–加给他们。无疑,他是透过人去完成这工作的:藉着使徒的传讲,教会成员的见证,信徒相交生活所阐示的、叫人羡慕的爱,以及他们的榜样: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47a节)。但是,成就这事的是他自己,因为他是教会的头。只有他有权柄将人引进他的群体;只有他才有权柄从他的宝座上将救恩赐下。这是一个极需强调的真理,因为今天有很多人以无比的自信及一种胜利主义的高傲态度去谈论传福音的事,他们好像以为,福音得以传遍世界,将是人类科技的终极胜利。这种想法应该受到指责。不错,我们应该使用神所赐给我们的科技去传扬福音,但同时,也要以谦卑、倚靠他的心去工作,因为他才是那位至高无上的传道者。

第二,耶稣在这里同时做两件事:他将得救的人数—–加给他们(这里所用的现在进行式sōzomenous有两个解释:一是不受时间限制;二是强调救恩是一个持续的经历,引致最后的得荣耀)。他并没有把他们加给教会、但却不拯救他们(起初的时候没有挂名的基督徒);他也没有拯救他们、但却不把他们加给教会(也没有孤单的基督徒)。得着救恩和成为教会的一员,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今天仍然是这样。第三,主把人数天天的加给他们。这里所用的动词是不完全的时态(“不断的加给他们”),“天天”这副词更叫人不会怀疑,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早期教会的传福音工作并不是一项偶然或间中举行的活动。他们并没有安排五年一次或十年一次的宣教工作(安排宣教工作没有问题,只要它是一个在持续运作中偶尔出现的片断)。不是的,正如他们每天都敬拜主(46a节),同样地,他们也是每天都为主作见证。被圣灵充满的心自然流露的,是赞美与宣讲。当他们持续地向别人作见证时,主也将信他的人不断地加给教会。我们需要重拾这种期盼:期盼教会的增长不但稳定而且不中断。

当我们回顾这早期的教会——第一个被圣灵充满的群体时,我们明显的看见它所拥有的特色,跟教会中的各种关系有关。第一,信徒跟使徒有关(他们顺服使徒)。他们非常渴望领受使徒的教训。一个被圣灵充满的教会是一个使徒的教会、一个新约的教会,它非常乐意相信且顺服耶稣及他的使徒所教导的。第二,他们跟彼此有关(在爱中相交)。信徒恒久地彼此团契,互相支持,并周济穷人。一个被圣灵充满的教会是一个充满爱心、互相关怀、彼此分享的教会。第三,他们与神有关(敬拜神)。信徒无论在圣殿、在家中、在守圣餐、在祈祷聚会中崇拜时,都以喜乐及虔诚的心敬拜主。一个被圣灵充满的教会是一个敬拜的教会。第四,他们跟世界有关(向世界作见证)。他们持续不断地向别人传福音。没有一个自我中心、自我满足的教会(只顾自己内部的事务)可以说自己是被圣灵充满。圣灵是一个宣教的灵。因此,一个被圣灵充满的教会也是一个宣教的教会。

我们不需要像那一百二十位信徒一样,去等待圣灵的来临。因为圣灵已在五旬节那天来到,而且他不曾离开过他的教会。我们的责任是在他掌管万有的权柄下谦卑自己,定意不消灭他的感动,而且容许他自由的运行。这样的话,我们的教会便会再次彰显圣灵同在的标记,就是许多年轻人所渴求得着的东西,包括圣经的教导、充满爱心的团契、活泼的敬拜,以及一种持续不断、向外伸展的福音工作。

附注:

1.我猜想:不能掌握及不能辨别五旬节事件这四方面意义的背后原因,是跟那股在“灵恩派”及“非灵恩派”的基督徒之间的张力有关。譬如,Roger Stronstad强调圣灵这恩赐的“事工”方面的功能,即是说,他“膏抹”及“装备”人,使他们能够服事神;这诚然是对的。圣灵这方面的工作在使徒身上尤其显著。可是,我觉得Roger Stronstad似乎过度强调这一点;他说根据路加的神学,圣灵的赐下既不是为了救恩,也不是为了使人成圣,而单是为了准备人去服事神(Stron-stad,pp.1、12、83)。

2.申十六16。

3.出二十三16。

4.出三十四22;利二十三15及下;民二十八26。

5.Chrysostom,Homily IV,p.25.

6.结三十六27。

7.耶三十一33。

8.参:来十二18~19。

9.路三16。

10.因为路加在列出列国的名字时,所用的次序相当奇特,以致有些学者认为,他可能是跟随一个古代的“星象地理”,如第四世纪亚历山大的保罗所用的那一个。他按照黄道十二宫之图象列出列国的名字。若欲详参这方面猜测的一个严谨的评鉴,可阅读Bruce-Metzger的文章,收录于Gasque and Martin,pp.123~133。

11.参:约一46,七52。

12.Longenecker,Acts,p.272。另参:太二十六73及路二十二59,这些经文都提及那特别的加利利口音。

13.Haenchen,p.178.

14.加五23。

15.如:“许多在场的人都以为他们听见别人用别国的语言说赞美神的话”(Dunn,Jesus,pp.151f.)。

16.Neil,p.71.

17.Barclay,p.15.

18.林前十四2;参14~17、28节。

19.Horton,p.33,附注11。

20.究竟当时的说方言(glossolalia)的经验是否(或是有时候包括)说出可辨认的语言,这辩论仍然持续着。有一些学者支持这论点,例如Morton T.Kelsey在他的Speaking with Tongues(1964;Epworth,1965)及John L.Sherrill在They Speak with Other Tongues(1964;Hodder,1965)中所提出的意见。另一方面,两个公平的、客观的社会语言学的探讨达致以下的结论:并没有任何由科学方法证实的记录可断定方言是一个未曾学过的外国语言。这两个研究是William J,Samarin之Tongues of Men and Angels(MacMillan,1972),及John P.Kildahl之The Psychology of Speaking in Tongues(Hodder and Stoughton,and Harper and Row,1972).

21.Stephen C.Neill,Call to Mission(Fortress,1970,p.12)

22.创十一1~9;启七9。

23.Cadbury,p.184.

24.Thucydides,由Benjamin Jowett翻译成英文(Oxford:Clarendon Press,1881),vol.I,I.22.

25.BC,V,p.405.26.BC,II,p.13.

27.BC,V,p.406.

28.Bruce,Speeches(2),p.54.

29.Thucydides,同上,1.22.

30.Gomme,I,p.157,另见Hemer之chapter3,是关于'Ancient Histori-ography'(pp.63~100);及他有关使徒行传中的讲词之附录(pp.415~427)。Conrad Gempf在Hemer的书的结论中说:“与现代一般对这题目的意见相反,古代的历史学家其实是能够使用非常严谨及富批判性的方法及原则的(p.411)。”

31.Gasque,History,pp.226~228。另见Gasque,'Book',pp.58~63;Longenecker,Acts,pp.212~214及229~231;及A.W.Gomme,"The Speeches in Thucydides',收录于他的Essays in Greek History and Literature(Oxford,1937),p.166及他的A Historical Commentary on Thucydides,I,pp.140~141,157.Colin Hemer提到Polybius的“摧毁性的揭露”:他揭露了Timaeus作为一个史学家所犯的错误;以他的话说,“Timaeus真正地制造讲词”。Hemer作出结论说:“Polybius愤怒地指责这种不可原谅的行为”(p.75)。

32.BC.V,p.416.33.Ridderbos,p.10.

34.Bruce,Speeches(1),p.27.

35.珥二32。

36.R.N.Longenecker(在Exegesis)中指出“pesher'式的释经法是耶稣自己的教导中的特式。“这种“这正是'的应验主题,是'pesher'释经法的特点,在耶稣的教导中经常可以看见。”(p.70)再者,使徒们在圣灵的带领下,从他那里学到这方法。结果是,“他们处理经文的最大特点是“pesher'的释经法”(p.98)。另见第38~45、70~75,及129~132等页。

37.引用于Lenski,p.74.

38.耶三十一34,“都必认识我”;帖前四9,“你们自己蒙了神的教训”;约壹二27,“有主的恩膏,在凡事上教训你们”。

39.Lenski,p.75.

40.Calvin,I,p.59.

41.路二十三44~45。

42.路二十一11。

43.如:赛十三9及下,三十四1及下;结三十二7及下;摩八9;太二十四29;路二十一25~26;启六12及下。

44.参:撒下七16;诗八十九3及下,一三二11~12。

45.如:路四21;约五39~40;路二十四27、44及下。

46.如:诗二8,十六10,一一O1。

47.Dupont,p.120.

48.同上,109页;及103~128、136、154~157页。另参Dr.Longenecker在Acts中的评语,279~280页,及在Exegesis中的评论,尤其是85~103及205~209页。

49.可十二35~37;路二十41~44。

50.林前十五25;来一13。

51.Alexander,I,p.85.

52.如在以下的经文中所论及的:赛四十九1、12,五十七19;参:弗二13、17。

53.C.H.Dodd,The Apostolic Preaching and its Developments(Hodder andStoughton,1936).

54.同上,38~45页。

55.参:加三13。

56.参:林后十二12;来二1~4。

57.约壹一3。

58.林后十三14。

59.林后八4,九13。

60.Vermes,p.103.

61.Community Rule VI,同上,82页。

62.同上,30页。

63.见Every Need Supplied:Mutual Aid and Christian Community in the FreeChurches,1525~1675,编者:Donald F.Dumbaugh(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74).

64.申二十六12。

65.约壹三17。

66.Chrysostom,Homily VII,p.47.

67.加五22。

68.Harry Boer,Pentecost and Missions(Lutterworth,1961).

69.同上,161~162页。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