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路德传奇
第六章:两场大辩论
自从路德依据福音的亮光,对当时教会的信仰和行为提出抨击,质疑真基督教徒是否可以售卖赎罪券。抨击的结果立即引起一连串的辩论。这种以彼此对立的观点在大庭广众前做公开辩论,是路德时代通用的建立真理的方法。路德本来盼望能够解决关于赎罪券之有效性的问题。但很快就显出,问题的症结乃远比这些饱受质疑的买卖要深广的多。在赎罪券的问题上,似乎牵连到整个基督徒信仰的本质。1518年四月,就是在路德发表他的九十五条论文半年之后,他被邀到海德堡,说明他的神学立场。依照当时的习惯,先由他的一个学生宣读路德预先写好的论文,再由路德主持整个辩论会。论文中路德并未理会赎罪券,但攻击使售卖赎罪券成为可能的神学依据。
首先,路德强调上帝的律法既美善又真实,但它不能使人成为一个好人。人的行为,在外表看来无论多么堂皇华丽,只要行为的主体是罪人,所行的就仍然是罪。那就是说,罪人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罪。“律法引起愤怒:它杀害、咒诅、定罪、审判,凡不在基督里的都被定罪。”你成为一个基督徒,不是因为你的好行为,而是因为你信靠基督。只有基督能使你成为基督徒。不但如此,路德说,上帝的爱不是去寻找那些可爱的人;而是,因为祂爱人,将不可爱的人变为可爱的人。世人所做的则正好相反。我们总是寻找那些值得我们爱的人,但又常常埋怨我们的爱不被赏识。
路德的这些论点争议性很高,因为它们将倍受欢迎的宗教倒转过来。无论在路德或是我们时代的人,你会发现大多数的人都视上帝为一位法官。我们甚至说祂是一部“天上的伟大计算机”,祂把我们的言行完整的记录下来,并根据这些记录赏善罚恶。当人们爽快地说,“一切宗教都一样”的时候,他们是指在一切宗教都具有这种成份,就是将上帝看作是一位生命游戏中的裁判。他奖励胜利者,并惩罚失败者。1518年路德在海德堡声称,这样的信仰是与耶稣基督所宣告的福音相抵触。好行为不能使我们成为好人,只有好人才能够有好行为。
路德自己并不认为这是一个新的发现。耶稣曾多次说好树结好果子,坏树结坏果子。人不能自己将好果子挂在树上,就成为好树。只有上帝能使树变好,并使人有好行为。在海德堡听到路德演讲的人,不是每一个人都同意他的论点。然而有好些年轻人,如布谢(Bucer),布宁斯(Brenz)和培利根(Pellican)等人,皆赞同路德的主张,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改教运动重要的领导人。
第二次重要的辩论会是在莱比锡(Leipzig)举行,时间是1519年六月二十七至七月十四日。在海德堡参加辩论会的人是一群学者,而在莱比锡的却是神学家们的集会。起初参加辩论的人是茵考士德大学的厄克博士(DR.Johan—nes Eck),和嘉士达博士(Dr.Andreas Carlstadt)。后者是较路德年长的同事,也是辩论会的主办人。而路德和他的青年同事墨兰顿(Philipp Melanchthon),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青年神学家,也是新加入威登堡大学的教授,一同参加了这个辩论会的行列。这是一支声势浩大的队伍,他们都乘坐马拖的篷车,嘉士达博士领队,跟在后面的是路德和墨兰顿,还有两百名威登堡大学的学生,手上拿着矛枪和尖棍,分别跟随在车队两旁,以表示对他们的老师忠诚拥护,不让任何意外事件发生。
辩论的开始是缓慢的。厄克是一位天才的辩论家,而嘉士达很沉着,但经常迷失在冗长的引经据典中。最后,就在七月四日那天,路德开始采取行动,然后事情就接二连三地发生,辩论的主题是关于教会领导人的权柄。厄克强调教皇是地上教会的元首;路德则认为耶稣基督是教会所拥有和需要的唯一元首。(作者按:教皇统管其他主教的权力并没有被早期教会认可。尼西亚议会和奥古斯丁都没有承认这件事。)
对今日罗马天主教的人看来,路德的主张是偏激的。但是在1519年路德时代的人看来,却不是如此。教皇无误论乃是在三百五十年之后的第一次梵蒂冈会议中宣布的。路德在莱比锡使他的听众感到震惊的,就是他后来宣称:不单是教皇,甚至是普世教会的议会,也可能犯错误。他还说,其实受人尊重的康士坦斯议会(Council of Constance),裁定约翰胡司(John Hus)为异端,将他烧死在火刑柱上,这就等于把胡司的真正基督徒信仰和福音的教导也定了罪。
逼使路德作出这样的供认,这对厄克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胜利。现在路德被人把他和这一位布什米的异端巨头扯在一起。由于后者的异端和错误,使他不单受鄙视,而且亦被憎恨,这是因为他的跟从者在他死了之后,为德国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海德堡和莱比锡两次辩论,使路德的三个重要论点和教训,得以澄清:
(一)律法与福音之间的分别。只有福音解救人,而律法则定所有人的罪。
(二)所有的人和组织,都能也会犯错误。因此,教会需要不断的改革。
(三)耶稣基督是教会唯一的元首。唯有顺服基督和祂的话语的人才有权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