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第三章

(四)生命关顾

A 引言

为何基督徒的灵命与敬虔,要关顾他人生命呢?首先,真实的灵命与敬虔,或向上与向内的灵命必须在外在的生命与生活里显露。若没有外在生命的表露,属灵的敬虔或向上与向内的灵命是虚弱,甚至是虚假的。因此,外在的生命与生活是基督徒灵命与敬虔的试金石,更是向上生命得以完全与向内生命获得确定的展现处。

另外,圣经强调基督徒的灵命与敬虔必须表现在对哀伤者、社会弱者,以及具体身体所需者的关顾。以赛亚强调有圣灵的同在与神的恩膏的人,必须向他人「传好信息」,「医好伤心的人」,「安慰一切悲哀的人,赐华冠与锡安悲哀的人,代替灰尘;喜乐油代替悲哀;赞美衣代替忧伤之灵。」(赛61:1-3)雅各提出:「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雅1:27)这表示敬虔必须是对社会弱者的具体「看顾」。雅各更指出真实的信心生命不是口头上的平安与祈愿,乃是给予「身体所需用的」具体关顾(雅2:16)。

其实,生命关顾是对他人生命的爱的关怀行动。爱是耶稣的命令(约13:34-35;约壹4:21)。因此,基督徒关顾他人生命是落实耶稣爱的命令。这是没有选择,不能拒绝之事。

基督徒必须关顾他人生命,乃因三一神是关顾世人,更盼望世人彼此相顾。三一神是关顾人的神。上帝对亚当、夏娃与该隐,作出关顾的行动。亚当、夏娃犯罪后,上帝「用皮子做衣服给他们穿」(创3:21)。上帝给该隐作一个记号,免得被人杀害(创4:15)。当以色列民在埃及被强逼做苦工而叹息哀求神时,「神看顾以色列人,也知道他们的苦情」(出2:25),并拆派摩西,让以色列人脱离埃及。上帝更为以色列的孤儿寡妇伸冤,怜爱寄居者,赐衣食,颁布律例让以色列人必须每逢三年取出一切土产的十分之一,让孤儿寡妇与寄居者得到饱足(申10:18,26:12-13)。上帝对落难、困苦、无助者不断发出救助、怜悯的关顾行动。

圣子在世亲自作各种生命关顾的工作,更吩咐门徒与信耶稣的人,都要做祂所做的事(约14:12)。耶稣是关顾人的慈爱牧者。祂以怜悯心来看待群众(太9:36-38,15:32),知道群众饿了三天,便说:「我不愿意他们饿着回去,恐怕在路上困乏」,让四千人吃饱后才散去(太15:32-39)。耶稣用心、口与行动,关注人肉体的需要。耶稣赶出格拉森鬼附者的鬼群,是一种恢复心理与精神的健康,重整家人关系的关顾(可5:1-20)。耶稣暗自医治患十二年血漏病女人,是对女人身体疾病与信心生命的关顾(可5:25-34)。复活后的耶稣对前往以马忤斯的失意门徒们的关顾,包括聆听、指正、讲解圣经、陪伴用餐等(路24:13-35)。这是一种提醒、安慰、鼓励与引导的关顾行动。耶稣复活后亲自向背叛祂的彼得等门徒显现,关心他们的飢饿,帮助捕鱼,供应早餐,并与彼得个别谈话(约21:1-22)。这是涵盖身体、生活所需,属灵生命等的劝勉与鼓励的关顾。

圣灵是劝慰师(约14:16,16:7)。祂以安慰、指导、引导、感动,向人作关顾工作(约14:16、26,16:13;林后13:14;帖前5:19)。圣灵更赐下爱,让基督徒作劝戒的工作(罗5:4,15:30)。

B 生命的界定与「生命」一词的使用

生命是指什么?笔者所指的生命是整全性的人、人的生命状态、人的生活、基督属灵生命。

1、生命是整全性的人

整全性人观视人为一个整体的存在,不分割为肉体(身体;、basar;σῶμα、soma;σάρξ、sarx)、灵魂(魂;、nephesh;ψυχή、psuche)、灵(、ruwach;πνεῦμα、pneuma)。三一上帝在人的鼻孔里,吹入上帝的「生气」,成为有灵魂(魂、nephesh)的完整人(创2:7)。有灵魂的完整人是由尘土与上帝的「生气」结合而成,不能单独存在或分割。虽然肉体与灵魂、肉体与灵之间可以区分,但人的肉体若没有灵魂,或人的灵魂没有肉体,便无法成为完整人。

若尝试分割人,只能让人处在死亡状况,人就失去实质存活性(王上17:17-24;徒20:9-12;雅2:26)。当以利亚让妇人的儿子复活前,他向耶和华上帝的祈求「使这孩子的灵魂仍入他的身体」(王上17:21)。当离开孩子的灵魂(nephesh)归入孩子的身体时,孩子就复活(王上17:22-24)。灵魂离开肉体是死亡状况,灵魂重入人体,变成为活的生存状态。

保罗在特罗亚讲道直到半夜,突然有少年人犹推古从三楼掉下来(徒20:7-12)。人们认为少年已死,但保罗却说:「你们不要发慌,他的灵魂还在身上。」(徒20:10)保罗判断少年没有死,是因少年的灵魂(psuche)仍在身上。另外,耶稣在十字架上死亡前「大声喊叫,气就断了」(太27:50)。耶稣的「气」是耶稣的灵(pneuma),而气断是指灵的离开。雅各强调「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雅2:26),而这里的「灵魂」是灵(pneuma)。因此若一个人的灵离开人的身体时,便进入死亡。

箴言作者强调「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箴17:22)。「心(、leb)」是指内在的自我、心思、意志、内心、良知等的灵魂。(注22)内心灵魂的喜乐对身体有治愈的果效,因灵魂与身体是一脉互通的。「忧伤的灵」是指受伤的灵(ruwach),灵的受伤,导致人骨头(、gerem)的枯萎。(注23)灵的状况会直接影响身体骨骼状态,灵与肉体是紧密连接的。因此,灵魂或灵的状况对肉体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不能分割视之。

总的来说,肉体与灵魂的区分或肉体与灵分别存在,但灵魂与灵之间,在很多意义是没有区别而相同的。灵魂(nephesh、psuche)通常是指人的内在生命或使人的身体得以活动的魂(太16:26;可8:35;路12:19),但也意味着人的心理或心理状态(太26:38;可14:34;约12:27)、意志(徒4:32;腓1:27)、性情(申6:5,10:12;太22:37;可12:30、33)等。(注24)

灵(ruwach、pneuma)原意是风或气息(wind、breath;诗33:6;赛11:4;太27:50;约3:8;帖后2:8),却指人的心智(可2:8;路1:80)、心理或心理状态(可8:12;约11:33;徒17:16)、性情(加6:1;彼前3:4)、心灵(诗51:17;太26:41;罗1:9)、意志(徒19:21)等。因此,从人的心理或心理状态、意志、性情上说,灵魂或灵是没有区别的。(注25)另外,从死亡的角度与意义来说,人的灵魂或灵离开肉体时,都是一种死亡的状况。换言之,无论是人的灵魂(王上17:22-24;徒20:10)或灵(太27:50;徒7:59;雅2:26)不在肉体的状况,便是死亡。因此,灵魂或灵,从死亡的意义来说是同义。

2、生命是人的生命状态

无论是人的肉体或灵魂(灵)都表现人的生命状态,特别是人的内在生命。(注26)人的身体是看得见的躯体,蕴含内在生命的特性。肉体(soma)原指人或动物的活的或死的身体,(注27)但也表现人的生命状态。人藉着身体行善或行恶(林后5:10),也透过身体的圣洁来荣耀上帝(林前6:20),更能把圣洁与蒙神喜悦的身体献给神,过活祭的生活(罗12:1)。无可否认,身体有「污秽」的层面与状态,有待洁净与成圣(林后7:1),也会有「恶行」的表现(罗8:13)。人的身体虽是「卑贱的身体」,将来要改变为「荣耀的身体」(腓3:21)。

肉体(basar、sarx)是人的身体或肉身之体(出30:32;王下6:30;诗38:7;传2:3;结11:19;徒2:31;西2:11)。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是以肉体出生(约1:14),在十字架也是肉体死亡(罗8:3;西1:22;彼前4:1)。上帝在耶稣肉体中「定了罪案」(罗8:3)。人在世活,是肉体活着(加2:20;腓1:24;来5:7)。若人有疾病是肉体有病(加4:13-14),肉体也会有「污秽」状况(林后7:1)。

马太与马可描述人生命的负面状况,特别是人的负面心理状态,例如软弱、焦虑、恐惧感都来自肉体(太26:41;可14:38)。约翰肯定肉体有「情欲」,而「情欲」是属于「世界上的事」(约壹2:16)。保罗对肉体也持负面认识。人的肉体有软弱(罗6:19,8:3)、罪恶(罗8:3)、恶行(罗7:18-19)、情欲(加5:16),并且让人的理智(νοῦς、nous)「无故地自高自大」(西2:18)。(注28)彼得认为肉体是「污秽」的(彼前3:21)。

灵魂(nephesh、psuche)是人在世的生命、性命。人有了灵魂,人的生命状态才能维持(王上17:22-24;徒20:10)。灵魂是人生命的中枢,当使徒们提到人的拯救,是指「灵魂」拯救。雅各提及上帝的道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雅1:21)。彼得论述信心的果效是指「灵魂的救恩」(彼前1:9)。灵魂也表现人内在的心理忧伤(太26:38;可14:34)、心志(徒4:32;腓1:27)、乐意之心(弗6:6;西3:23)、喜悦之心(赛42:1;太12:18)。灵魂也能享受肉体渴望(诗107:9;箴25:25;赛29:8,32:6),因此人能对自己灵魂说:「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乐吧!」(路12:19)

灵(ruwach、pneuma)是人生命存活之「气」、「生气」(结37:10;启11:11)。「气」断了,人就无法存活(太27:50)。人有了灵,生命存在与生命状态才能维持(徒7:59;雅2:26)。灵又表现在人的洞察力与心智(可2:8)、欢喜快乐(路1:47)、忧愁(约13:21)、着急(徒17:16)、火热(徒18:25)、心灵强健(路1:80)、意愿(太26:41;可14:38)、不安(林后2:13)、存心慈爱温柔或安静(林前4:21;彼前3:4)、心志(弗4:23)。如同肉体,灵也会有「污秽」,不洁净的情况,需要「敬畏神,得以成圣」(林后7:1)。

3、生命是指人的生活,是外在的生活

人的肉体(身体)与灵魂(灵),非但表现整全性人,或人的生命状态,更在人的外在生活表现出来。人的外在生活是整全人生命的表现,是人具体显眼的生命。首先,人的外在生活表现出肉体的生命特征,使人活在软弱、焦虑、恐惧感、情欲、污秽、罪恶里(太26:41;可14:38;彼前3:21;约壹2:16)。人藉身体来行善或行恶(林后5:10),透过身体的圣洁与蒙神喜悦,来荣耀神与过活祭的生活(罗12:1;林前6:20)。不仅如此,人接受肉体「肢体中犯罪的律」(罗7:21-23),行恶而不行善,活在「肢体中犯罪的律」的控制之下。若有人的生命状态是「属肉体的」或「随从肉体」,外在生活肯定是「婴孩」,只能吃「奶」,不能吃「饭」,生活突显「嫉妒纷争」,并「照着世人的样子行」(林前3:1-3)。「随从肉体」的生活,就是一种「体贴肉体的事」、「与神为仇」、「不服神的律法」的生活。

另外,人的外在生活也表现出人的灵魂状态。灵魂的忧伤、忧愁、所发心志、乐意之心、喜悦之心、享受欲望,在外在生活里都能看出。因此,人的生活常带忧伤与忧愁的面容,也表现由灵魂而发的心志、乐意之心、喜悦与享受的欲望。看不见的灵的生命状态更在人的外在生活表现。灵的洞察力与心智、欢喜快乐、忧愁、着急、火热、心灵强健、意愿、不安、慈爱温柔或安静的存心、心志等在人的外在生活表现出来。例如,人的洞察力表现在人的判断,着急与火热之心从人的行动容易发现,慈爱温柔或安静的存心也表达在对人的态度。灵的「污秽」,让人的外在生活不洁净,活在罪中。

4、生命是基督属灵生命

从基督信仰意义来说,基督徒属灵的生命直接称之为「生命」。四福音书的作者、保罗、犹大等常使用「生命」一词,更使用「永生」来表达基督徒因信心从神得的永远生命(太7:14;可9:44;路18:30;约3:15-16;弗4:18;提后1:1;约壹3:15;犹21)。约翰笃定耶稣就是生命(约14:6),一切的生命在耶稣里(约1:4)。祂是「生命之道」(约壹1:1-2)、「生命的粮」(约6:35)、「生命的光」(约8:12)。耶稣来到世上,要使人「得生命」(约10:10),赐「永生」给世人(约10:28)。基督徒因信基督「得永生」、「有永生」(约3:15-16、36),「出死入生」(约5:24;约壹3:14)。因此,生命是基督徒永恒的生命、属灵生命、属灵信仰生命。

5、「生命」一词的使用

笔者在生命关顾上不使用灵魂、心灵,而使用「生命」一词。这是因为「生命」涵盖整全性人、人的生命状态与生活与属灵生命,是基督徒的生命要素与现象的总称。「生命」的整全性人观,可杜绝对身体(肉体)、灵魂、灵的分割或分述,避免只关注人的内在生命状态,忽视人实际的身体(肉体),以及具体的外在生活。另外,「生命」乃指有生命的活人(创1:24、30,6:17;启16:3),而生命的活性在人的生命状态与生活,并属灵生命的活出。若使用灵魂、心灵,便不易分辨。

C 生命关顾的意义与关顾者

1、三一神的生命关顾

笔者使用「关顾」一词,乃因关顾(care)是基督徒对他人整全生命体现爱心行动的最恰当用词,而三一神对人的生命是整全性关顾,包括全人(肉体与灵魂)、人的生命状态与生活,以及属灵信仰生命。上帝赐皮衣给犯罪后的亚当与夏娃遮身,赐免杀记号给该隐。耶稣对饿了三天的群众发出怜悯,供应食物解决肉体需要。复活后的耶稣显现在彼得等门徒面前,关心他们的飢饿,帮助捕鱼,供应早餐,并劝勉与鼓励彼得,赐予使命。耶稣寻找撒马利亚妇人,除去妇人的长期心理障碍与婚姻问题,引导她拥有正确的敬拜观与神观,为信仰问题解惑。耶稣在格拉森赶逐鬼附者的鬼群,恢复他心理与精神的健康,以及与家人的关系。耶稣寻找前往以马忤斯的门徒,听取他们的心事,陪伴他们,与他们用餐,让他们的属灵眼睛明亮,失意的心再度火热,振奋地返回耶路撒冷。作劝慰师的圣灵,对人的生命与心灵进行各种安慰、指导、引导、感动等的关顾工作,并赐给人丰盛的爱。

总之,三一神的关顾包括对身体疾病的医治,对身体所需具体供应并保全性命。对人的心理与精神状态,三一神作驱魔与恢复工作,让人的身体与心灵得健康,并恢复家庭关系。对信仰困惑者,三一神更亲切地个别辅导与引导信仰,让信仰再度振奋火热。因此,三一神的关顾是整全性的关顾。

2、生命关顾领域的争议

不少心理学家或灵修学者探讨生命关顾,并按不同的关注点与理解,提出「心灵治疗(cure of souls)」、「心灵关顾(care of the souls)」、「心意关怀、灵的关怀(care of mind、care of spirit)」等概念与词汇。瓦森(John Watson)早在1896年提出「心灵治疗(cure of souls)」,但他的「心灵治疗」着眼在传道人的讲道,而不是人的内心或心理。(注29)他笃信讲道不仅「击退不敬虔,教导公义,赐被压者自由,创建国家」,并对来到上帝殿而持有「不信、愁烦、诱惑、关心事的重担者」,劝勉传道人应给予鼓舞。(注30)

侯曼(Charles T. Holman)在1931年也提出「心灵治疗(the cure of souls)」,但他不像瓦森只看重讲道对心灵的鼓舞,反而藉助社会心理学的模式,尝试心灵治疗。(注31)他主张精神医学与教牧的结合,并精神科医师与牧师的互相切磋合作。(注32)侯曼是教牧工作与心理精神医学结合的先锋。

瓦森与侯曼在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期使用「心灵治疗」,但在二十世纪后期,在基督教灵修与基督教心理辅导的领域里,学者莫尔(Thomas Moore)、温恩(Gary Moon)、贝内尔(David Benner)、欧顿(Thomas Oden)等,广范地使用「心灵关顾(care of the souls、care of souls)」一词。莫尔指出心灵关顾是针对灵性与心灵(spirituality and soul)。(注33)他的「关顾」并不是「医治、修整、改变、调整,或让人健康,更不是一种完善或改善的概念」,乃是「耐心地留守在现今,亲近现今生活;与此同时,深切关注宗教与灵性」。(注34)莫尔的心灵关顾没有把宗教与心理学分割,却把心理学与灵修视作为一。他更没有企图用关顾来医治人或改变人,只让人关注与陶冶现今日常的宗教生活。

和莫尔一样,贝内尔(David Benner)不赞同心理与灵性的二分。若是把心理与灵性分割,他认为会产生「单强调认识神而不重视自己」的后果,导致「自身割裂的信仰」。(注35)因此,贝内尔强调基督教的传统心灵关顾与现代心理治疗学相结合。贝内尔对心灵(soul)理解的焦点放在「思想、感觉和意愿」,界定心灵关怀为「全人关怀」。(注36)他指出「全人关怀」是「滋养人的内在生命,并且引导人藉着身体外在行为,将内在生命表达出来」。(注37)他虽然强调心灵关顾「不可忽略全人(灵、魂和体)的考虑」,但他最终定义心灵关顾为「从最深切和最整全的方式去巩固和恢复人的美好状态,又特别关注他们的内在生命」。(注38)

莫尔不关注对人的医治、修整、改变、调整,更没有把关顾视作为一种完善或改善的概念。贝内尔只想藉关顾来「巩固和恢复人的美好状态」。无论莫尔或贝内尔,他们关注的还是人的内在生命。

梅毅(Gerald May)提出「心意关怀/灵的关怀」。他关注人的心理与属灵层面,试图把属灵层面的各种考量与心理工作整合。(注39)他视人的心理是人功能的实效性(the efficiency),人的灵性是人生命之爱的动力过程(the dynamic process)。(注40)李耀全也使用「生命关怀」,来表达对他人的关怀。他关注爱人如己,因为他认为对人的关顾是爱人的「起点」。(注41)

从以上学者对「心灵关顾」、「心意关怀/灵的关怀」、「心灵治疗」、「生命关怀」等的理解与关注可以发现,他们都侧重在人的心理、灵魂、灵性、属灵方面的关顾。他们的关顾没有涵盖人的身体状况与肉体所需、外在的生命状态与生活。摩尔与贝内尔虽然强调心理与灵命的不可分割性,但他们却把身体与肉身从全人分隔。贝内尔提出「不可忽略全人(灵、魂和体)的考虑」,但他始终没有探讨身体或肉体的问题。他们的「心灵关顾」或「生命关怀」忽视对人肉体所需的供应与身体状况的关注,并外在生活行为的关怀。

3、谁是生命关顾者?:专业人士抑或任何基督徒

谁是生命关顾者?谁来作生命关顾呢?侯曼主张教牧人员比任何人更能胜任心灵治疗的工作。(注42)荣格(Carl G. Jung)认为一般医师对人的灵魂或心灵提供帮助是有限的,而强调神职专业人员的角色与任务。他说:「我们无法期待一个医生来谈论灵魂(soul)的终极问题。(灵魂)受苦者必须要向神职人员求助,而非医生。」(注43)侯曼强调教牧人员对心灵治疗的胜任性,荣格笃定一般医师的专业无法触及灵魂专业的神职人员的工作。

那么,生命关顾是否只能由一些专业的教牧人员、基督教辅导员、基督徒心理治疗师,或基督徒精神科医师担任呢?难道一般基督徒无法胜任生命关顾工作吗?若一般基督徒无法胜任,笔者为何把生命关顾纳入基督徒灵修的领域呢?

毋庸置疑,这些专业人士从专业上进行各种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精神治疗,以及信仰生命的辅导。但笔者一直强调基督徒的灵命与敬虔必须表现在对他人的爱,而生命关顾就是对他人整全生命的爱的忧虑、看望、挂念与眷顾。因此,生命关顾是基督徒必须的灵命与敬虔实践。若说专业人士对生命关顾是专业性的,则一般基督徒的生命关顾便是属于灵命与敬虔的必然实践。

D 生命关顾的具体意义与内容

1、引言:关顾内容与关顾之心

三一神、保罗、雅各的生命关顾,包括对身体的状况与所需、生命状态与生活、信仰与灵命的全人性关顾。基于此,笔者提出关怀、鼓励、劝勉、医治与引导等五方面生命关顾内容。其中,关怀与鼓励必须要先行,是起头的关顾。劝勉、医治与引导,是以关怀与鼓励为先行和前提下的进深关顾。

笔者强调生命关顾的关怀、鼓励、劝勉、医治与引导等具体内容,但更重要的是生命关顾之心。生命关顾之心是指怜悯之心与慈心,这是耶稣对他人生命关顾时的存心(太9:36,15:32,20:34;路10:25-37)。耶稣在关顾他人之前,总是先发出怜悯之心。好撒马利亚人在处置与包裹路边受伤者,并带到客店进一步照应之前,先「动了慈心」(路10:33)。没有关顾之心,关顾行动只是一种惯常形式或冷漠活动。唯有关顾之心能接通、触摸被关顾者的心,传递真实关顾之爱,达到生命关顾的果效与目的。所以,关顾之心优于关顾行动,关顾之心在关顾行动以先。

2、关怀

马太、路加、保罗、雅各对关怀的界定,值得瞩目。对他们来说,「相顾或顾(μεριμνάω、merimnao)」是对他人或他人事情的挂虑与思虑(路10:41;林前7:32、34;腓2:20),对饮食的忧虑(太6:25;路12:22),对日常生活与过日子的挂虑(太6:34;腓4:6)。(注44)另外,他们也强调「看顾(ἐπισκέπτομαι、episkeptomai)」是前往看望病人与狱中人(太25:36、43),对外邦人的悉心眷顾(徒15:14),对社会弱者的关心照顾(雅1:27)。(注45)笔者接受这种涵盖忧虑、看望、挂念、眷顾意义的关怀概念。

既然关怀的概念与内容是忧虑、看望、挂念、眷顾,那么关怀就是存怜悯之心对他人身体的状况与所需、生命状态与生活、信仰与灵命等的忧虑、看望、挂念和眷顾。关怀是五方面关顾内容与行动的起点,其目的是让他人感到肉体的饱足与温暖,自己的生命状态与生活被人理解、认同与分担,信仰得到支持与灵命有力量。

第一,对他人身体状况的关怀,是用电话、简讯、电邮、卡片等方式,对他人的身体、软弱、疾病、特别状况(监禁)等表达挂念与眷顾。若环境许可,前往他人处所(家庭、医院、监狱等)看望与眷顾,为他人身体状况祷告。另外,对他人身体所需关怀,是对他人的饮食、衣着与财物情况等关注与挂念,给予实质的温饱,让被关怀者感到肉体的饱足与温暖。

第二,对他人外在生命状态与生活的忧愁、喜乐、欲望、软弱、焦虑、恐惧、情欲、情感与感觉等的关怀。藉电话、简讯、电邮、卡片等具体问安挂念,理解他人的生命状态与生活的矛盾、挣扎、困惑等,也可实际看望眷顾他人,认同他人的感受、心情等。基督徒对他人生命状态与生活的关怀目的,是让被关怀者感到自己的生命状态与生活有人理解、认同与分担。

第三,正如复活的耶稣主动关怀门徒(路24:13-43),基督徒对他人信仰与灵命的关怀,以电话、简讯、电邮、卡片等先表达怜悯之心,主动挂念他人的信仰与灵命(与神、与自我、与他人的灵命)的现状、软弱、困惑。基督徒更约见、看望,来眷顾他人,让他人的信仰得到支持,灵命有力量。

3、鼓励

a 鼓励的意义、顺序与目的

对身体的状况与所需、生命状态与生活、信仰与灵命的鼓励,笔者提出聆听与怜悯、共鸣与接纳、提醒与激励等的内容与方式。聆听与怜悯是存上帝怜悯心,站在他人的角度与立场,听取他人的话,这是鼓励的第一步。有了聆听,才能鼓励。基督徒存上帝怜悯心来聆听他人时,才能理解他人,对他人产生共鸣与接纳。共鸣与接纳是聆听后,对他人的回应。因此,对他人的回应不是赶紧回答、劝告、指责,乃是发出共鸣与接纳。

共鸣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与立场,理解与认同他人的感受、软弱、无奈。接纳是在共鸣认同中,接受他人的感受、软弱、无奈。共鸣与接纳不是对他人过错与犯罪的同意、肯定或合理化,乃是对他人的感受、软弱、无奈的共鸣与接纳。提醒与激励,乃是在聆听与怜悯、共鸣与接纳的先行与前提下的鼓励行动。提醒与激励不仅是对人与行为的提示或单纯的「打气」,乃是亲切地告诉基督徒他人,无论经历什么情景或做了什么事,他或她依旧是上帝所爱而拣选的儿女,上帝没有弃绝他或她,更没有放弃对他或她的独特计划。

鼓励的顺序必须从聆听与怜悯开始,再次是共鸣与接纳,最后是提醒与激励。没有聆听与怜悯,无法在共鸣与接纳中真正理解他人。没有共鸣与接纳,无法给予真实的提醒与激励。有了聆听与怜悯,他人的心门能打开,有了共鸣与接纳,他人才能接受提醒与激励。鼓励的目的,是让他人的生命不再绝望、无奈、没有方向,再次心里火热,眼睛明亮,振奋起身,活出基督徒真正自我(路24:28-35)。

b 鼓励的具体内容

第一,基督徒存怜悯之心,藉着电话等各种方式,聆听他人身体的软弱、疾病、特别状况,给予饮食、衣着与物质等的生活所需。存怜悯心来聆听他人的身体情况与生活所需时,必须先发出共鸣,并在共鸣中,认同理解他人的身体情况与生活所需的感受、软弱、无奈。在共鸣与接纳之下,对实际改善他人身体状况与生活所需,作具体的提醒与激励。例如,提醒他人改善饮食与生活习惯、接受医疗、运动,并激励工作,以自立自养解决生活所需。藉着鼓励,被关顾者对自己身体情况不再无奈、放任、我行我素,能激发自己改善身体状况与生活方式,担负自立自养之责任。

第二,基督徒存上帝怜悯之心,来聆听他人各种生命与生活情况。在怜悯聆听中,持续对他人的生命状态与生活的矛盾、挣扎、困惑等发出共鸣,并认同与接纳他人的感受、软弱、无奈。基督徒在提醒与激励时,以共鸣与接纳之心,鼓励他人当持定与活出基督徒真正自我,提醒对任何影响生命状态与生活的负面意念、习惯、行为,当拒绝与不接受,甚至还需要调整日常与工作来改善生命状态与生活。

第三,基督徒持定怜悯之心聆听他人的信仰与灵命(向上、向内、向外的灵命)的各种情况与起伏。在聆听他人的信仰与灵命的困惑、问题、低潮时,发出共鸣与接纳,提醒与激励活出基督徒真正自我。在提醒与激励中,亲切地提示上帝依然爱着他或她,没有放弃对他或她的特别计划。因此基督徒当持定对神的信心。藉着这些鼓励,让他人的无奈、乏力的信仰与灵命,再度点燃火热之心,振奋自己,活出真正自我。

4、劝勉

a 劝勉的意义

劝勉之前,应该先有生命关顾的关怀与鼓励。关怀与鼓励是开启劝勉的预工,并让关顾者对生命关顾工作采取主导性与指导性。劝勉是以观察与分辨为前提,作出的建议与恢复。先是观察与分辨,后是建议与恢复。观察是对他人身体的状况与所需、生命状态与生活、信仰与灵命等的深入察明。以先前阶段的关怀与鼓励为基础,再深入察明先前未得知的他人身体的状况与所需、生命状态与生活、信仰与灵命。

有关分辨,西方灵修学常论及「属灵分辨或属灵辨识(spiritual discernment)」,其核心与关注点在分辨上帝的旨意。在依纳爵的灵修传统里,属灵分辨是藉属灵操练(神操,spiritual exercise),省察内在经历与反应,明辨属灵慰藉(神慰,consolation)与属灵枯竭(神枯,desolation)的属灵光景,作出合乎上帝旨意的属灵慰藉之抉择。(注46)卢云认同「分辨(discernment)」的目的是明白神的旨意,但他却具体指出透过明白神旨意,寻找个人在世的最大「召命」,并实践此「召命」。(注47)对卢云来说,最要紧的是藉着「属灵悟性」的分辨,「察验上帝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参与……从而践行个人召命和群体使命」。(注48)

无论是依纳爵或卢云,属灵分辨的终极意义与目标乃是明辨上帝的旨意。依纳爵关注合乎神旨意的属灵慰藉,而卢云则侧重合乎神旨意的在世召命。两者的关注点,都是寻索合乎神旨意的心灵、属灵与属灵生活。

他们的分辨是属灵方面的分辨,没有考虑人们身体的状况与所需、日常生活等。但笔者对分辨的理解与界定,是从对他人劝勉的角度切入,而且分辨的对象不是自己,乃是对关顾对象的劝勉。在分辨中,笔者不只看心灵、属灵、属灵生活,也看重涵盖他人身体的状况与所需、生命状态与生活等的全人性分辨。笔者的分辨方法与步骤,包括分析、辨别、判断。

有了观察与分辨,关顾者才能让劝勉工作走在主导性与指导性建议与恢复的程序。建议是恢复他人身体的状况与所需、生命状态与生活、信仰与灵命的提议。恢复是全人性恢复,涵盖身体健康、身体所需、经济的自养自立、生命状态与生活的「正常」修复,并与上帝、自己、他人的关系达到合一、成熟与友爱。

b 劝勉的具体内容

首先,基督徒关顾者先察明先前未得知的他人身体的状况与所需,再分析、辨别、判断他人的疾病(非专业性)、身体经历,饮食、衣着与财物的情况与所需。最后为了恢复他人的身体的状况与所需,作具体内容的提醒与改善措施。例如,提醒他人改善身体的软弱、疾病、特别状况等的各种途径,采取就医服药行动,以及「用圣洁尊贵守着自己的身体」,不能忽视作「圣灵的殿」的身体(林前6:19;帖前4:4),以身体荣耀上帝。另外,还要提醒重建经济生活的节俭原则、重整财务管理、工作机会、自立自养等。这种关顾者的主导性与指导性提醒建议,必须持续到他人的身体状况与所需得到恢复为止。

第二,对他人生命状态与生活,先要察明先前得知的他人生命状态与生活的各种忧愁、意愿、恐惧,并日常生活与工作的矛盾、挣扎、困惑,再对此作出分析、辨别、判断。为恢复他人生命状态与生活,必须提醒重整、恢复与神合一,并让自己成熟、与他人友爱。

第三,对他人信仰与灵命,要察明先前未得知的他人与神、自己、他人等三方面的信仰与灵命,特别是属灵低潮或信仰困境的原因。察明信仰与灵命状况之后,以这些分析、辨别、判断的内容为基础,进一步提醒他人恢复与神合一,让自己成熟,与他人友爱的灵修与生活。

5、医治

a 医治的意义:整全性医治

基督徒对他人身体或生活所需、生命状态与生活、信仰与灵命等方面的医治,是必然的灵命与敬虔的实践。医治是指治愈与复健(归位)。基督徒对身体、精神、心理等疾病的治愈与复健,虽是非专业性,依然让他人踏上整全性医治之路。对非专业的身体医治,是让他人走向专业治愈和复健之路的一种引介与鼓励。对他人的生活所需的治愈与复健,是修复他人无法担负自己生活所需的问题,重建他人的自立自养生活。对他人生命状态与生活、信仰与灵命的治愈和复健,是让他人能与神合一,拥有成熟内在自我,重建和他人的友爱生命与生活。

b 医治的具体内容

第一,若有任何人有身体、精神、心理等的疾病,基督徒务必让他人向专业人士求医。专业人士的专业治疗是必须而不可轻视的。基督徒对他人的身体、精神、心理等疾病,可从灵命与敬虔的实践或非专业的引介与鼓励等方面参与医治。藉着关怀病情、鼓励就医、陪伴、祷告等行动,让病人不因疾病灰心软弱,能持续地踏上治愈与复健之路。

若有人被鬼附,需要引介到教牧人员或有驱鬼经验的人,进行驱鬼(太12:25-30;可16:17-18)。对一些心理扭曲或伤害的他人,基督徒在引介专业医师与治疗师的治疗之余,更可藉向内灵修的修复扭曲与医治伤害的进程,让他人得到修复与医治。若基督徒要进行向内灵修的修复与医治,务必对自身的扭曲与伤害有修复、医治的经历。若无此经历,无法进行向内灵修的修复与医治,只能向有经验者或专业人士引介。

第二,对他人生活所需的医治,是帮助他人发现无法担负自己生活所需的问题是什么,提出建立他人自立自养生活的实效性(治愈性)就业或工作学习机会,修建(治愈)他人经济生活与财务管理。医治他人生活所需的目标,是让他人归位(复健)到经济的自立自养。

第三,对他人生命与生活的医治,是在激励基督徒他人重整真正自我的身分、生命、生活中,摆脱忧伤、忧愁、不安、软弱、无进取心、退后等负面生命与生活。对他人信仰与灵命医治的目标,是让他人恢复与神合一,修复内在自我,重建和他人的友爱的生命与生活。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