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耶佛合参
耶佛得救观——解脱与得救
基督教的得救,在佛教中叫做「了生死」,或「解脱」,了字含有了知、了脱二义,即先要了知人生是在六道轮回、三世因果、生死相续的苦海中,然后决志了脱生死。解脱亦是此义,即是先要了解人生是在生死轮回苦海中,决志了脱生死。
〖佛教的解脱〗
欲了生死,欲解脱,必须超出六凡而入四圣。佛教劝人修行,不可修人天福报,以为人天乘仍在轮回之中,生死未了,不是安乐家。六凡即是六道(天、人、修罗、畜牲、饿鬼、地狱)。四圣即是:
1、声闻。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入涅槃者。
2、缘觉。观十二因缘而得觉,出有佛之世,曰缘觉,出无佛之世曰独觉。
3、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简称菩萨,意为觉氏情,度己度他者。
4、如来。如来即佛,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度化,故曰如来,是一切佛之通称。
众生修行,达入此四乘方是了生死。
四乘
前二者是小乘,后二者是大乘。乘是运载的意思,如舟车之运载,由无明运载至大觉(理),由有漏杂染运至无漏清净(行),由生死苦海运载至究竟涅槃(果)。大小乘之别,则因小乘功在自了,大乘在利度众生,只图自己得救,就是小乘,帮助多人得救,就是大乘。
佛教小乘的要旨:
1、了生死为因:因即种子,意思先是了解三世相续之苦为种子,而立志求解脱,此是悟理。
2、离贪爱为根本:贪爱为众生生死烦恼之源,欲求解脱,须在根本上下功夫,离出贪爱,此是起行,离贪爱者,首当离出五欲「色、声、香、味、触」,又有一说认为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出家人已除去头三样,仅余食、睡。所以要修行求解脱,以出家为宜。「四十二章经」第十六章有言:「汝等沙门,爱道法者,去世资财,求乞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3、灭尽离妙为究竟。灭指灭尽一切烦恼,尽是尽生死有漏之业,离指解脱三界六道之苦,妙谓妙应真常,这是小乘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证果。
佛教大乘的要旨:
1、菩提心为因:菩提可译做道,或做觉,即是以求道、求觉之心为种子,以求无上正等正觉的结果。「心经」云:「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薅多罗三藐三菩提」,谓觉于圆明寂照之妙真如性,如「楞严经」所谓「获本妙心」。以基督教的话来解,可说是盼望与上帝和好,与主同在,这是大乘修行的最高目标。
2、大慈悲为根本:与乐为慈,拔苦为悲,菩萨普修六度万行,皆枝干花叶,唯利度众生之大慈悲心,乃为根本,此与基督教所说:「有信、有望、有爱,其中最大的是爱」相仿。
3、方便为究竟。方是方法,便是便利,先求菩提心以自觉,再以大慈悲为根本,行方便法门以利度众生,这是大乘最高理想。「楞严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基督教的「你们要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若不传福音,我就有祸了。」,「为我骨肉之亲,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以佛教话来解,这就是大乘精神。
佛教不同宗派
大小乘圆鈌心愿的多少问题,至于怎样修行才可以得救,可以解脱,在佛教用功方法有多种,因此分出许多宗派,以下是佛教最著名的宗派,他们各有不同的修持方法。
一、法性宗──可以天台宗为代表
天台宗修持的方法,重在「一心三观」,一心就是我们人现前的一念,观就是观想、观察、思维、揣摩。三观就是空观、假观、中道观。宇宙万有,非常丰富复杂,在佛教看只不过是因与缘的和合而成的幻象,因缘终了,复归无物,所以叫空观。万有现象,皆是幻象,不是真(恒)常实在,不过暂时有一个假名,明白此理,不再贪求执着的,叫做假观。既知世间一切现象,皆是空,皆是假,就要一切皆撇下,连空假的观念也撇下,就非空、非假、正中中道,不落边际,就叫做中道观。人用功的时候,能返观一心,扫除心中种种妄想,了解世间一切皆因缘和合的幻象。从此空观再看出一切幻象并非实在,不过一时的假名,放不了一切,还是落于空,落于假,要证到非空非有,非假非真,不落边际的中道观境界,就是解脱了。
二、法相宗──就是佛教的唯识宗
唯识宗要人修持到佛的地位,要经过四十一个阶段,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修行方法。第一阿僧祇劫,修十住、十行、十回向。十住就是修行人要一心安住在六度的行为上,发大信心,上求佛果,下化众生。十行就是修行的人以十行为实行六度法门。十回向就是修行的人不将自己所修行的功德归向自己,而回向一切众生,令其脱离苦海,又将自己所修持的智能功德,不归向世之福乐,而回向证得佛果。第二阿僧祇劫,修初地至七地,初地名见道位,就是靠以往修行,至此已见道了,第三阿僧祇劫,修八地至十地,从第二地至十地,名修道位,精进、禅定、智能,证得诸法实相,真如本体。四十层阶段完了,就成佛了。
三、禅宗──
禅宗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谓「若欲见佛,须见自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修戒,都无益处。」众生因埋没本性,所以轮回六道,诸佛因证得本来面目,所以超脱苦海。怎样能见性呢?要「明心方能见性」(可比较圣经太五「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明心见性的方法,就是静坐参禅。静坐到心无杂念、妄想,念念皆本真相应,达到定而不动的境界,即得智能,忽然开悟,即解脱了。
四、净土宗──
此宗以念佛为修行法门,因为容易,所以盛行。念佛有三种:
1、持名念佛,就是时时刻刻,或出声,或默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2、观想念佛,就是观想阿弥陀佛及极乐世界的种种情况,一心默想,思维,赞叹
3、实相念佛,不着形式,舍诸妄念,一心系于佛,是为觉性念
此宗有三要,是「信、愿、行」,是念佛不可少的条件。
五、密宗──
此宗修行方法是持咒,以为咒有止恶成善的力量。持咒有三密:
1、持咒时,手结手印,叫做身密
2、口诵咒语,没有错误,叫做口密
3、心中观想佛菩萨名号,叫做意密
持咒者要身口意三者全神贯注,同入了秘密的境界,自然妄念不起,工夫成熟,就开悟得解脱了。
佛教修持方法,其法因各宗而不同,但有一共同必经之路,就是戒定慧,由持戒而入定,由入定而生智能,则得觉悟而得解脱,称为三无漏学。其实佛教解脱方法,归纳起来,不外戒定慧三学,而戒字又是三学及一切修行方法的起首。持戒是无论哪一宗皆要遵求的,是修持的基础,成佛的根本。「遗教经」云:「释迦将入灭时,弟子环绕泣问于佛灭后,当以何人为师?佛言:『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中译戒律),如暗遇明,如贫得宝。当知此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
戒律是防止身、口、意犯罪的,一信佛就要受戒,在家信佛教者,须受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有持八戒者,加上不坐高广大床,不着花鬘璎珞,不习歌舞戏乐。本家沙弥须持十戒,就是以上八戒外再加上不蓄金银宝物,过午不食。出家比丘则须持二百五十戒(见四分律戒本),比丘尼须持五百戒。持戒分二方面,一止持,二作持。止持是诸恶莫作,作持是众善奉行。
唐人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好佛学。为校州刺史时常与寺僧游,一日问鸟巢禅师曰:「如何是佛法大意?」答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轻笑曰:「三岁孩儿也知这道理。」,鸟巢禅师庄重答曰:「八十公公行不得。」这真是经验之谈。
〖基督教论救恩〗
耶稣使徒保罗是法利赛人,饱学之士,他也说:「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后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做—–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见罗七)基督教说人绝对不能靠律法称义,「凡以律法为本的,都是被咒诅的,因为不照律法书上所记的去行的,就被咒诅。」(加三10)「人称义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稣基督,因为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人因行律法称义。」(加二16)不要说二百五十戒难守,就是五戒也难守得完全。从表面上看,杀、盗、淫、妄、酒,不犯的人很多,其实不然,你若从上帝的眼光看,能守五戒的人,可以说是没有,耶稣说:「你们听见古人说,不可杀人,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地狱的火—–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太五),上帝不单看人的外表,也看人内心,视人内心的动机,因为罪根不在外面,是在人心里。主耶说:「从外面进去的,不能污秽人,惟有从里面出来的,乃能污秽人—–因为—–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苟合、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讟、骄傲、狂妄,这一切的恶,都是从里面出来的,且能污秽人。」(可七)这一切在基督教说,都是犯罪,在佛教说,是犯戒。
〖信耶稣的重要〗
基督教认为人无法自救:第一、因人从初生至老,是罪中长成。「我是在罪孽中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诗五十一5)「恶人一出母胎,就与上帝远离,一离母腹,便走错路,说谎话。」(诗五十3)以往罪债,必须报偿,「罪的工价乃是死」,这是上帝公义所定的律,人若无法洗去自己的罪,就不能逃避罪的苦果、刑罚,正如佛教说的因果及十二因缘法。第二,人容易跌倒,无力守戒,「时常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世上实在没有。」
说到上帝插手拯救世人,这也有难处:
*第一、若上帝因着爱,白白赦免罪人(完全不计较人类所犯的罪),这就没有公义
*第二、若上帝保存公义,直接将世人毁灭,那就没有爱。
公义慈爱,二者不能偏废,故上帝恩赐,开方便法门,法外施仁,差祂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寻找拯救失丧的人,牺牲在十字架上,设立赦罪的救恩,「凡信祂的人,必因祂的名,得蒙赦罪」(徒十43)「律法既因肉体的软弱,有所不能行的,上帝就差祂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形状—–在肉体中定了罪案。」(罗八3)「我们在爱子里得蒙救赎,罪过得以赦免。」(西一14)「祂为我们的罪做了挽回祭,不是单为我们的罪,也是为普天下人的罪。」(约壹二2)主耶稣自己说:「我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做多人的赎价。」(太二十28)又说:「我的血是为多人流出来的,使罪得赦。」(太二六28)
基督教论人得救的方法,不是靠行律法,不是靠好行为,单单只靠一条,就是「信耶稣」,「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三16)「所以我们看定了,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罗三28)
这因信耶稣,得蒙赦罪、称义、得救、得解脱,得永生的道,在佛教徒中是很难明白的,因为佛教太看重因果律,哪有他人吃饭,另一人得饱?耶稣受苦,而他人得救的事呢?但是,如果人肯虚心思考,会发现不是难明白的,它并没有破坏因果定律和上帝的公义,乃是成全了。救主耶稣设立了救恩,人不信,不要,仍得不着。信耶稣是种因,当然也得救恩的果。「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弗二8)这有什么难懂呢?信的人接受耶稣为救主,悔改、重生、领受圣灵、得新生命,从心里改变了。从前罪在心里做主,如今耶稣在心中做主,你说这人不该得救吗?
人若详细查考耶稣的生活,就能知道他的圣洁、牺牲、仁爱、伟大,值得我们跟从追随,你愈亲近祂,就愈认识祂,到底必发现他非常人,乃上帝儿子,乃救主。「人若立志遵着祂的旨意行,就必晓得—–」,(约七17)
〖救恩与功德〗
我曾在广学会出版的谢颂羔牧师著作中,看到一则故事。这本书的名字我记不清了,大约是「九楼随笔」吧!故事是这样的:
一天谢牧师与漫画家丰子恺先生在一起吃茶,谢牧师为丰子恺先生讲解路加福音十五章浪子回头的故事。浪子分得家业之后,独自跑到远方游荡,耗尽了财产,又遇饥荒,就穷苦起来,为人家放猪,在痛苦中想起了父家口粮有余,就决心起来回家见父亲,向父亲悔改说:「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做你的儿子,求你收我做一个雇工吧!」父亲动了慈心,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将金戒指戴在他的手上,吩咐仆人拿上好的袍子、鞋子给他穿,杀猪宰羊,邀请朋友来家饮宴,庆贺他的儿子是失而复得,死而复活。这故事当然是比喻天父慈爱,宽容世人无知时所犯的罪,只要知罪悔改,信靠耶稣基督,就得赦免,恢复天父儿女的地位。
丰子恺先生是信佛的,他听完了谢牧师的话,摇摇头说:「没有这么便宜的事,你所说的,不合因果。」
谢颂羔牧师与丰子恺生若都还健在,不知他们还记得这回事否?而现在他们思想有无改变,亦不得而知,我本人也曾遇见好几位佛教朋友,都以为悔改赦罪的救恩,不合乎因果,是邪知邪见。
一次意大利法师罗迦兰陀偕男女居士数人,来道风山游览,他们也是认为耶稣的十字架救恩,不合因果,一位居士说:「犯罪是因,受苦是果,不能种豆得瓜,也不能种瓜得豆,你种了苦果子树,就没有甜果子吃,必得吃苦果子。」
贵州人了义法师曾来山居三、四个月,我们朝夕谈道,有时谈到深夜十二时,他对圣经颇了解,惟对救恩尚不明白。他对圣经中一切神迹皆信,相信程度有时超过我,创世纪一至三章对信佛的人最不易解的章节,他都了解,都信了,惟有耶稣的救恩他最难以置信,难信的缘故,就是以为不合因果。他说:「哪有他人吃饭,我得饱之理?譬如你打得我遍体鳞伤,我要在你身上报复,你却拉耶稣出来说:『你不要打我了,你打耶稣吧!』这真是岂有此理?耶稣钉十字架,值得我们恭敬赞欢。但那并不是我们的功德。你说我们只要信祂,罪就得赦免,白白地称义,没有这么便宜的事。」
如此例子,不胜枚举。我看因果的观念,是阻拦佛教人士信耶稣的大难关。他们都要靠自己修持,积功德以消罪,看不见上帝是爱,不能信白白得恩。不靠功德,「因信称义」之道。
其实因果之道,圣经也提及,在加拉太书六章7-8节说:「不要自欺,上帝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顺着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顺着圣灵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哥林多书后九章6节:「少种的少收,多种的多收,这是真的。」哥林多后书十一章15节说:「他们的结局,必然照着他们的行善。」又约翰壹书三章4节:「凡犯罪的就是违背律法,违背律法就是罪。」,罗马书六章22节:「罪的工价乃是死。」讲的都是因果。在基督徒看来,佛教所讲的因果,就是基督教所讲的律法,是上帝所定的律,犯罪的必受沉沦之苦,人在此因果律之下,无力打破枷锁。约翰福音一章17节:「律法本是从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自从主耶稣牺牲在十字架上,设立救恩之后,人类可以因信活在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不是废掉律法,乃是成全律法,不是废掉因果,乃是成全因果,此中奥妙意义,可惜许多人不能、也不求明白。
以上辩论因篇幅关系不能多提,我更借用另一浪子回家故事来解说恩典与因果之间的关系,俾学佛的人能明白救恩并不违背因果定论,而欣然接受,这是我写本文的盼望。
〖佛经的浪子〗
一年暑期,我与田莲德牧师同读佛教大乘经典「妙法莲华经」,看到信解品第四,其中有败子回家故事,与圣经所记相仿,略述于下:
譬如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避他国,十、二十至五十岁,遇穷,乞食四方,父念子来寻至是城,一日子巧乞食至父家,不知是父,见父踞狮子床,众吏民环绕,以为王者,或是王等,有大势力,心怀恐怖!念此非我乞儿所能到之处,恐获罪,急拔足奔逃。时父已见,识为己子,急命人追回。穷子以为果其获罪,惊极昏倒。父怜此子,命人勿强迫之,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放之去。盖知此子志意卑劣,忘父已久,不敢近尊荣之父,虽然如此,父并未忘其子,命仆二人,装做穷人,与其子为友,介绍穷子来此长者家除粪,得工资,免在外受饥寒之苦。他日,父从窗间见其子羸瘦憔悴,着粪土污秽之衣,慢之,即自己脱下华服,穿上粪土污秽之衣,并右手执除粪之器,以此方便故,得以亲近其子,勉以安心除粪,勿他去,我当视汝若子。实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穷子在此二十年中除粪,长者见子可靠,托管财宝,最后请亲友来,言明此穷子是真其子,将一切家产交托与他。
「法华经」中这个败子故事,与路加福音十五章浪子故事极其相似,叙述的父亲,都满有恩典慈爱,可惜许多学佛的人不明白,拘泥于因果律法之下,要自己做除粪的工作,一天一天用自己的力量来修行,除去点滴心中污秽,得到每天些微的除粪工资(积功德),不敢放下卑劣意志,俯首认罪悔改,仰面亲近尊荣天父,立时接受儿子名份,享受天国产业。
这穷子不能立时认父,因他迷惘已久,不知父亲慈爱,做了二十年的除粪苦工,心地才能明白,恢复了父子关系的地位。就儿子方面说,是由功德而一步一步升迁,由除粪而管家而儿子。但就父亲方面说,却是一贯地充满了恩典、慈爱,父原来并不要儿子做除粪苦工,父有恩典,原盼望儿子能立时认祂,可惜孺子不敢,信心太小了,父亲仍然无时不在找儿子,差二仆去引导他,介绍他做除粪工作,但最有恩典的,乃是慈父自己脱下华服,穿上除粪的污秽衣物,来到除粪处,亲近儿子,给他儿子的名份,这正如耶稣的降生,我们读腓立比书二章5节:「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祂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与上帝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成为人的式,既有人的样式,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加拉太书四章4-7节:「及至时候满足,上帝就差遣祂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叫我们得着儿子的名份,你们既为儿子,上帝就差祂儿子的灵,进入你们的心,呼叫阿爸父!」这是何等的恩典!可惜许多人还在律法、因果功德之下,更苦苦做除粪的工作!除粪的工作,并非不好,守律法、积功德并非不好,只是靠自己的义,就废掉上帝的义,终久仍被捆在因果律之下,不能明白天父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
有一位传道人,挑了筐咸鱼,沿大街小巷叫卖:「卖咸鱼!不要钱!」许多人都以为卖鱼的人有神经病,哪有卖鱼不要钱的事?结果跑了几条街都无赛买。上帝的救恩,耶稣基督的救恩,已白白的赐下,许多人就以为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是的,天父的爱,是超乎我们所知所想的,但能明白天父的爱而相信的人是有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