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主日简史

第五章、基督教在七日第一日的礼节

不以禁食或下跪为庆祝方式

除团体敬拜之外,关于基督教在七日的第一日(事实上,包括其它任何一天)有何特殊仪式,鲜有文献记载。在仅有的少数资料中,大多数内容都与禁食的日子和祷告有关。比如特土良所写的“在主日,不允许禁食或下跪”(Onthe Crown3)。

关于何日为禁食之日,说法不一,较为复杂。有许多文本记载,周五是禁食之日,是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日子;也有许多文本认为周三是禁食之日,是耶稣被卖之日。反犹太传统的《十二使徒遗训》告诫读者:

你们不要与法利赛人同时禁食。他们既然在一周的第二日与第五日禁食(我们称周一与周四),那么你们就应该在第四日与预备日禁食(我们称周三与周五)。(Di-dache8.1)

在有关禁食的诸多文本中,有特土良的论著《论禁食》,写给那些不愿禁食之人。在特土良《论祷告》中,有一章节内容非常简短,但与我们的课题密切相关。此文本描述了有人在专门禁食的日子里1拒领圣餐,认为饼与酒会使他们的禁食中断。特土良严厉斥责了这些人,回应说,“我们通过禁食与神联结,圣餐非但不会破坏这种联结,反而使其更加牢固”。这段内容极有意思,因为在现存的文本中,它最早论述了领受圣餐之前的禁食问题。文本传达的意思是在某些禁食之日,会有此类问题发生。但既然特土良并未说明这天是主日(the dominica),那么很可能是指举行圣餐的其它日子,或某些特定的周日(出于某种原因,有时也会在周日禁食)。总之,特土良没有明说。

@1其实特土良说的是“静默之日”(days of station/stationum die-bus),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是指专门禁食的日子。

然而,短短几十年以后,就有《使徒教训》(Didas-calia,or Teachings of the Apostles)如此描述耶稣的命令:“你们不可在七日的第一日禁食,因这是我复活的日子。”(Didascalia13)此文本还规定禁食要从安息日前一天开始,直到七日第一日的最初几个小时,因为在这段时间里,耶稣被钉十字架,并被安放在坟墓中。而后就结束禁食,迎来喜乐的一天,信徒必须“吃喝庆祝、欢喜快乐,因为基督已经复活了,成为我们复活的初熟果子!”(Didascalia13)

毫无疑问,根据这段文本,不许在主日禁食的原因是:这天理应是欢喜庆祝之日。因此这个文本一开始就警告信徒,在这日不可过分快活,不可参加献诗给偶像的聚会,更不能参加某些轻浮、有亵渎之意的活动。

关于基督徒的祷告礼节,希坡律陀(Hippolytus)的《使徒传统》(Apostolic Tradition)是极有价值的文献。2虽然这份文献源于第3世纪初期,但希坡律陀在书中解释、辩护的内容都是他年幼时所知所接纳的传统。因此学者认为,书中描写的内容应该发生在第2世纪中叶的罗马,甚至更早。此书大部分内容是关于礼拜仪式的,留待本章后文讨论。但是关于信徒每日该如何遵守祷告礼节,希坡律陀也有所概述:

@2编注:有关对希坡律陀的《使徒传统》的研究,请参看AlistairStewart-Sykes,“Introduction”in Hippolytus,On the Apostolic Tradi-tion,ed.John Behr,Popular Patristics Series,Number22(Crestwood,NY: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2001),11-52.《使徒传统》的注释书:Paul F.Bradshaw,Maxwell E.Johnson,and L.Edward Phil-lips,The Apostolic Tradition:A Commentary,ed.Harold W.Attridge,Hermeneia-a Critical and Historical Commentary on the Bible(Min-neapolis,MN:Fortress Press,2002).

所有忠实的信徒,不论男女都要在清晨早起,在开始工作之前,洗手向神祷告,然后方可回去继续工作——

下午3点你若在家,就要祷告感谢神;若你碰巧不在家,就要在心里默祷。因为基督在此刻被钉在木头上——6点也同样要祷告,因为基督被钉十字架后,幔子裂开,遍地黑暗——9点的时候要有更正式的祷告,满心献上感谢——上床休息前再次祷告——午夜起来,用水洗手祷告——鸡叫之时,还要起来祷告。(Apostolic Tradition4.35-36)3

这是希坡律陀提出的包括主日在内的每日礼节。根据特土良的记载,在主日除了参加聚会、站立祷告之外,每位基督徒也遵守这种日常祷告礼节,但唯一的区别是,他们不会在主日下跪祷告。

基督徒在平日都有下跪或俯伏祷告的习惯,而七日的头一日(主日)却例外,这说明主日是喜乐之日。对此最早的证据4之一大约出现在公元200年。那时教会一般只在主日与五旬节才禁止下跪,但却有少数人在安息日(七日的最后一日)也拒绝下跪,从而引起纷争。特土良就此作了评论被广泛引用,因为他不仅提到在某些日子不可下跪的习俗,更是阐明主日不可下跪的理由(还因为在此文本中,特土良展现出一种和平主义精神,这与他以往的态度截然相反,不过这另当别论!)。特土良在评论里说道:

@3译自Burton Scott Easton,The Apostolic Tradition of Hippolytus(repr.;Ann Arbor:Cushing-Malloy,1962),54-56.

@4据一份真实性存疑的文本记载,爱任纽(Irenaeus,生平时间比特土良早了几十年)证实,在主日不可下跪的习俗始于使徒时期。

在下跪祷告的问题上,人们意见不一。主要是因为有少数人在安息日拒绝下跪。现今既然各教会已经开始讨论这个话题,我便祷告,愿这少数人能靠主恩典而顺服,或者继续如此行,但至少不要冒犯他人。但是,我们所受的教导只说不可在主日下跪。而且在主日我们不仅不可下跪,就是其它带有焦虑或顺从意味的姿势也不可有——免得给魔鬼留地步。(De oratione23)

特土良所认为的传统礼节是指在主日祷告时不可下跪。还请注意不可下跪的理由是,在那日你不应表现出在主人面前的忧虑与顺从,而应表现出在父亲面前的信心与安慰。在主日,信徒借着耶稣复活成为神的儿女,因此不必像往常一样在神面前谦卑自己。

但实际未如特土良所盼,此事没有迅速得到解决。到了第4世纪,问题显然就不再是某些人在安息日拒绝下跪了,而是有人每日都下跪。在公元325年,针对这些在主日与五旬节也下跪的人,教会通过尼西亚会议颁布决议,反对这些人的行为,规定在主日与五旬节必须站立祷告(Council of Nicaea,canon20)。显然有人在会议期间抗议,但特土良的著作表明,站立祷告的礼节仍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回到希坡律陀,有趣的是他提到在第一次祷告与第二次祷告之间可能会举行一场崇拜。这表明,在他那个时候,人们通常在七日第一日的清晨聚会(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周日早上),而不是前一天晚上(我们今天所谓的周六晚上,在当时是周日刚开始的时候),这与使徒行传中记载的例子不同。那时希坡律陀的教会大部分都是外邦归信者,对他们来说,清晨聚会比晚间聚会更方便,因为清晨他们不用工作。教会里也有许多人无法每次都公开祷告,有时候必须“在心里默祷”。

正如不可禁食一样,在这一天也不可下跪祷告,这凸显了主日喜乐、胜利的属性。这一点我们在上文引用特土良的著作(有关主日为何不能下跪的那段文本)时已经说明。

主日敬拜

要厘清初期基督徒敬拜的大部分细节,虽说不是不可能,但也非常困难。首先,无法确定一个地方的惯例是否在另一个地方也适用;当时通讯落后,各地礼节难以统一。第二,大部分描述敬拜[教会法规(church orders)]的现存文本年代不详,大多数都声称源自使徒时期。第三,无法知晓这些教会法规到底是当时的实际情况,还是作者试图通过这些法规影响当时的敬拜方式。即便如此,只要我们不作过多概括,或试图在各样证据中寻求统一、要求绝对连贯性,就有可能勾勒出初期基督徒敬拜的大致框架。

我们至少可以肯定,七日第一日的敬拜是充满喜乐,而非悲哀伤感的。本书之前几页引用的所有文本印证了这一点。在七日第一日,首先要庆祝主的复活,然后庆祝神丰富的创造和祂对“第八日”这一喜乐永恒之日的应许。因此就不断有禁令颁布,规定在那日不可下跪或禁食。

我们还可以确定,初期基督徒敬拜的核心是以酒与饼为主的一场聚餐。根据福音书的记载是按领餐、祝福、擘饼与奉献的顺序进行的(《十二使徒遗训》第九章记载,是先酒后饼,但其它大部分文献所记载的顺序与此相反,通常与今日的顺序一样)。如前文所述,聚会时间最初是在七日第一日刚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在安息日日落以后(今天称之为周六晚上)。可能有一段时间信徒会如往常一样,在安息日先去会堂祷告、唱诗、读经、听人讲解经文并学习如何应用。但是随着犹太人与基督徒之间的分歧不断扩大,双方对经文的解释也发生了冲突。于是,会堂就不再接纳基督徒了,祷告、唱诗、读经与经文解释这些崇拜活动,就被安排在了基督徒聚会刚开始的时候,也就是聚餐或主餐开始之前。

这就带来了一些新的难题。圣餐是基督徒的庆祝活动,已受洗与基督联合之人透过圣餐接受基督的供应。《十二使徒遗训》对此清楚说道:“除奉主圣名受洗之人,其他人不得吃喝你们的感恩之餐。因主说:'不要把圣物给狗'。”(Didache9.5)因此特土良说,只有受洗之后才能领受圣餐(On the Crown3)。希坡律陀在《使徒传统》中说:“慕道者不可参加主的晚餐。”(Apostolic Tradition27)5对于虽未受洗却正在了解基督教信仰、预备受洗之人,经文学习、祷告与唱诗的活动必须向他们开放。因此,按照当时的习俗(多位作者的著作皆已证实),教会允许并鼓励那些预备受洗的慕道者6参加敬拜仪式的第一部分,内容包括祷告、唱诗、经文诵读与解释。然后在圣餐仪式开始之前请他们散去。古时的文献中,对这方面记载最详细的是希坡律陀的《使徒传统》。内中提到受洗之后的新信徒首次与神职人员一起参加“忠实之人的祷告”,为世界代祷并领受第一次的圣餐。(Apostolic Tradition22-23)7

因此,敬拜仪式分为两部分,通常被称为圣道仪式(Service of the Word)与圣餐仪式(Service of the Ta-ble),后来被称为慕道者弥撒(Mass of catechumens)与信徒弥撒(Mass of believers)。

@5Easton,Apostolic Tradition of Hippolytus,50.

@6关于慕道者的详细解释,见A History of Theological Education(Nashville:Abingdon,2015),9-14.

@7Easton,Apostolic Tradition of Hippolytus,48.

请不能参加之人在领受圣餐时离场这一做法,发生在君士坦丁很久以后的时期。有众多证据可以证明。其中之一是第4世纪晚期的老底嘉会议(不是新约中的那个老底嘉,而是弗吕家的老底嘉)。大会第19条规章规定:

主教讲道结束后,首先单独为慕道者祷告;慕道者离去后,为忏悔者祷告;忏悔者接受完按手祷告离场后,还有三个类似针对信徒的祷告:第一个是默祷,第二与第三个是出声祷告。紧随其后便是平安之吻——然后献圣祭(prosfora:直译为呈现祭品或祭品本身)。

要点总结

本章在整体上有几大要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日的发展历史,概括如下:

第一,大量证据表明,最初基督徒为记念耶稣在七日第一日擘饼聚会。因为一天的计算是从一个日落到下一个日落,初期教会大部分的信徒都是犹太人,所以那时的擘饼聚会时间很可能是在安息日日落之后。根据犹太人计法,就是七日的第一日,对我们来说就是周六晚上。

第二,随着教会中外邦信徒人数的增多,擘饼聚会的时间虽仍在同一晚上,却延迟到午夜之后、日出之前。这样做有两大原因:首先,对外邦人来说,在日出之前从日常职责中抽空聚会比晚上要容易。其次,在外邦人看来,一周的第一日是从第七日的午夜开始的。

第三,在初期基督教文献中,我们发现了许多反犹太的论点。有人指责犹太人在安息日虚度光阴;有人称耶稣已经成全或废除了安息日的律法;还有极少数文本可能暗含基督教的主日已经替代安息日之意;还有人建议基督徒在第七日也应该守安息日,但是要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用来预备主日。

第四,那时没有人期望在主日歇了一切的工,全天投入到祷告、默想与圣经学习中。

第五,基于以上情况,在古时的教会,第四条诫命与守主日之间显然还没有关联。

后来,这种关联在基督教敬虔观和神学理念中才司空见惯。

第六,七日的第一日——主日,不是一个严苛或苦行的日子。相反,这是充满喜乐、值得庆祝的一天。这一天不仅与耶稣复活相关,也是创世开始之日,是新造之物的开端,同时也关乎对“第八日”这个末世论的期待。既然是庆祝之日,在主日便不可禁食;又因为在这一天,信徒成为大君王之后嗣,故也不可下跪祷告。

最后,基督徒的周日敬拜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比如,有些与受洗有关的礼仪相当复杂,许多都是通过特定姿势和象征符号(油、牛奶、蜂蜜、水等其它物品)来表达的。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