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救赎进程
第二十一章、犹大与大卫家
犹大王国
从救赎兼历史的观点来看,在北方支派脱离时,犹大远较以色列有更多有利之处。犹大拥有神设在耶路撒冷的圣殿以及对大卫王朝的应许。虽然罗波安对北方支派领袖的行为显有不智,他却仍享有身为大卫家系的特权,因而成为神应许的继承人(参王上十一35——38)。此外,在大卫王朝的统治下,十二支派仍有希望再度联合(39节)。
除了大卫王朝的特殊地位之外,南国对以色列与犹大敬畏神的人尤具吸引力。毕竟耶路撒冷是耶和华所选择的城市,圣殿象征神的临在。随着利未人和十个支派中敬畏神的人移入,犹大的地位就更加强了。
犹大另一个有利之处就是她地理上的孤立。从政治与军事的观点来看,犹大国偏离国际往来的主要路线,并且受许多有重兵驻扎的城市拱卫,因而较易防守。这些军事要塞防守了通往这山国的交通要道。犹大国孤立的地理形势有助说明,为什么她在语言、文化、政治和经济发展方面总是采取保守的立场。
虽然犹大有这些优势,她还是不能免于偶像崇拜、受试探以及背叛神与他们立的约。她的历史显示,她不像北邻那样持续地偏离神,然而这个国家还是经常莫名其妙地从宗教热忱的高潮转向拜偶像和背叛神的低谷,之后难免回转,向耶和华再作更大的委身。由于君王在政治、经济和宗教方面明显地担任领袖角色,列王纪与历代志在评估大卫系诸王的领导性质时,就相当用心。这两卷书很少提到一般人或只因为历史的缘故而记载的事件,这两卷书的编者在重述犹大的故事时,各有他独特的关怀。
列王纪的作者非常关心顺服与祝福和悖逆与咒诅间的关系。有些君王是犹大国的好牧人,爱神、也关心他的圣殿,而那些带领犹大国走上战败和经济萧条道路的君王在他们任内都热衷偶像崇拜和独裁专制。神常以审判来拯救他的百姓脱离罪恶,把神权政治托付给另一位君王。
然而,作者也呈显出神恩慈的深广。即使犹太经常犯背约的罪,耶和华依然对这个国家忠诚。由于这份忠诚,犹大才没有像以色列那样同时被消灭。自以色列沦亡到犹大被掳这多出的一百三十六年并非由于她本身有什么义行,圣经明白指出:耶和华完全是由于他自己的目的,才宽宥了犹大。虽然犹大人犯了严重的罪,他应许要继续与他们同在(参赛八6——10)。
此外,希望依然锁定在那位由大卫而出的君王身上,他将满足牧人的重要角色,不仅足以与他的先祖大卫相匹,而且每一代的人都想像他会带领百姓进入和平与繁荣的新时代,就像他的列祖大卫王与所罗门王那样,引进王国的新纪元。这一希望之所以可能,只因为神有恩典,他本着恩典乐意赦免父的罪,而与子重订约。神对大卫王朝诸王的恩典和饶恕显示,耶和华自己才是希望所在,而非任何一位世间大卫王朝的王。在他有饶恕和恩典。
历代志的作者关注就不同。相对于列王纪对犹大诸王的描绘通常都流于平板失色,历代志中大卫王朝诸王则被记载得栩栩如生。列王纪仍然太靠近被掳受蹂躏的时期,基本上是透过对以色列沦亡的描绘来解释犹大的沦亡。以色列陷落之后(王下十八——二十五),列王纪注意的事止于亚述人对希西家的威胁(十八——十九),希西家的患病,以及来自巴比伦的使节(二十章;比较赛三十六——三十九)。玛拿西长期的统治只有短短的篇幅记载(王下二十一),相较之下,作者倒花了较长的篇幅论及约西亚时代律法的状况和约的更新(二十二——二十三)。最后几章则记载犹大在巴比伦人侵略、占领下的末后岁月(二十四——二十五)。但对历代志的编者而言,大卫王朝的君王与律法的关系才是当侧重的。凡是好王就是能鼓励百姓遵行律法,和关心圣殿福祉的。
可以罗波安为例,比较两部正典对他的记载,看出彼此关注的歧异。他是王国分裂后犹大的第一位君王。列王纪对罗波安的记事生平寻常地简略(王上十四21——31),他一生的作为就被概括在几句编年习套语(21,29——31节)——关于他即位时的年龄、统治年限、母亲的名字,及『罗波安其余的事凡他所行的都写在犹大列王记上』、最后葬于大卫城之间。除了这些资料外,作者将拜偶像的责任归于犹大的百姓(22——24节)。他提到埃及法老示撒入侵,从耶路撒冷的圣殿中掳走了大批财宝(25——26节),但未说明其中的因果关系。他也明白地指出:罗波安统治地点在耶路撒冷,『就是耶和华从以色列众支派中所选择立他名的城』(21节)。从罗波安制造铜盾牌,代替被示撒夺走的所罗门时代的金盾牌来看,就知道犹大的国势已趋弱(26——28节:参十17)。
历代志编者对罗波安的兴趣很不同,不仅有关的记事较广泛,而且处理的手法可作为他评估犹大国其他君王的代表。第一,当罗波安从先知示玛雅那里接受到耶和华的命令时,他作了正面的回应(代下十一2——4)。第二,罗波安修筑城邑,加强它们的防卫工事,以保障耶路撒冷的安全。第三,罗波安表现出关心耶路撒冷圣殿。他以欢迎利未人和北方支派敬畏神的余民来促进对耶和华的敬拜,展示他承袭了大卫与所罗门的志业(13——17节)。第四,罗波安在犹大境内设立他的指挥屏藩,借以加强大卫王朝的地位(18——23节)。第五,历代志将犹大国离弃神和军事失败串联起来形成因果关系(十二l——5)。第六,历代志教导了对耶和华律法和先知们正面回应的重要性。编者解释,当人民与君王都认罪悔改时,他们就不会被完全消灭(十二6,7,12)。耶和华的恩典显而易见,就像他透过示玛雅的口所说的:『耶和华见他们自卑,耶和华的话就临到示玛雅说:「他们既自卑,我必不灭绝他们,必使他们略得拯救,我不借着示撒的手,将我的怒气倒在耶路撒冷。」』(7节)
大卫王朝的君王
虽然列王纪和历代志各有不同的强调重点,这两卷书的正典的与救赎历史的主题却极为互补,共有下列四个要素:
(1)、大卫理念的重要性:
(2)、为王对神权政治理念的回应;
(3)、君王对圣殿的支持:以及
(4)、十二支派的合一。
大卫的理念
大卫的理念对犹大国很明显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因为南国诸王都来自大卫家系。大卫不只是犹大诸王的模范,他也是他们的鼻祖。大卫的领导风范乃是诸王应力求达到的,他是他们被衡量时的准据。君王的心要忠于耶和华(如『亚撒效法他祖大卫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王上十五11)。大卫的理念不外乎对圣约忠诚,与造福他的子民。对这个目的完成或失败的程度决定了一位君王是被评为善或恶。
君王应作耶和华百姓的牧人,也应在属灵与物质两方面为他们寻求福祉。虽然南国大多数的君王都达不到这个标准,其中也有少数的君王被嘉许,希西家和约西亚就是南国「好」王的最佳例证。他们带领百姓行在公义中,二人都效法大卫(王下十八3:二十二2),也都在特别邪恶的君王(亚哈斯和玛拿西)之后继位。
当嗣君步大卫后尘的时候,他们就是『好』王,也就是说,他们要能做到:(l)热心捍卫耶路撒冷和加强犹大的防御事工(代下二十六9——15);(2)以经济与司法的措施造福神的百姓,来维护大卫之约(代下十九8——10):(3)以挚爱耶路撒冷的圣殿(王下十八4:代下十三10——12;二十四13;二十九l——三十一12)和赞助教导神的律法(参代下十九10:二十三18),来关心百姓属灵的福祉;(4)接受神透过先知所传的话(代下十二5——8;二十14——17;三十四23——32;赛三十六——三十九),并且只要有可能就致力再度团结十二支派(代下三十5)。
对神权政治理念的回应
犹大国的好王都能保护他们的百姓,并带领他们进行属灵的改革。君王回应耶和华的状况也是评判他们好坏的一项依据。所谓神权政治的理念主要环绕在君王与神以及神职人员之间应有适当的关系,这些神职人员包括祭司、利未人和先知。评估一位君王时,是基于他个人、他的百姓、还有圣约其他的事奉人员是否忠于神统治(神权政治)的理念。神权政治理念的关注点多集中在君王对圣殿、祭司职、所有十二支派,和先知事工的关系上。
圣殿、祭司和利未人的地位
好王会鼓励祭司与利未人在圣殿里外的事奉上发展。大卫就是一个最好的典范,像他将约柜运回耶路撒冷,并且拟订计划建造圣殿。虽然摩西已指派利未人的任务为搬运约柜、会幕拆卸下来的各部分,以及其中各样器物(民四l——33),大卫仍为祭司与利未人制定新的职责:守门(代上九22——27;十五23——24):担任歌唱者与乐师,尤其是希幔、亚萨、以探和他们的子孙(六31——47;十五16):并且管理圣器,准备陈设饼、细面等祭物和香(六49——53;九28——32)。
历代志要追索:经过犹大诸王的统治阶段,摩西/大卫与后被掳时期的处境之间有哪些连贯的地方,哪些已不再持续。关注圣殿、祭司与利未系统会从神得到胜利、繁荣与和平这些祝福为回报。若是不能忠心事奉圣殿,就会招来暗杀、疾病、战争与灾难,最后沦于被掳。君王、圣殿和祭司职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就保障了神对百姓的祝福(参代下十三12)。
十二支派在宗教上的联合
由于北方支派的分离,一个民族在一个圣殿中敬拜神的可能性消失了。耶罗波安一世刻意做到北方支派有自己的敬拜系统,集中在但与伯特利,有自己的祭司职,而且也有自己的宗教节历。甚至南方的好王也丝毫不能改变同时期北方的宗教系统。不过,撒玛利亚的沦陷标示了一个新的开始。北方支派已被掳,一些余民留在故土受亚述的统治。
希西家这时宣称:他王权被及全以色列。虽然在政治上他不能要求敌人归还北方的领土,但他竭力争取北方支派的人心,所以用北方一个重要支派的名称『玛拿西』为他儿子命名。此外,他邀请从但到别是巴所有的人来耶路撒冷庆祝逾越节(代下三十5)。庆典是如此的欢愉盛大,使他们想起『以色列王大卫儿子所罗门的时候』(26节)!那些上来过节的人受到希西家宗教热忱的感染而极度兴奋,一起捣毁犹大与以色列地的邱坛(三十一1)。随着以色列人重回他们自己的城邑和家园(1节),希西家算是完成了复兴——使十二支派顺从一个大卫王朝统治者,以及耶和华律法的初步:
希西家的宗教改革是结合了宗教与民族主义的运动,也是一个领土与政治上的计划,目标是为将以色列王国以前的疆土重新纳入大卫家的统治来铺路。
约西亚追随希西家的脚步。当亚述帝国正在崩溃时,他乘机扩张了他的疆界,甚至他可能向亚述人要求归还大部分原属于以色列人的领土(代下三十四6——7)。他邀请北方支派的余民共庆逾越节,要他们忠于耶和华并忠于他的王权。自从撒母耳时代以来,没有这样守过这个节的(三十五1——19)。
更新以色列余民使他们与犹大人同蒙悦纳的复兴大业早在被掳之前已开始了。约西亚同时代的先知耶利米就强调这点:未来的荣耀、复兴和圣约的更新是共属于以色列与犹大余民二者的。对他而言,大卫王朝的延续(耶三十三14——18)、土地(三十二l——三十三13)、祭司职(三十三19——22)、十二支派(三十三23——26)以及圣约的更新(三十一31——37)乃属于亚伯拉罕所有后裔的(三十三25——26)。希西家与约西亚所开始的工作与撒母耳、大卫和所罗门对全民族的关注是一脉相承的,超越了被掳这阶段性的困局!
结论
南国的希望在大卫王朝。由于犹大的历史中充满了拜偶像与背叛神的行为,她能存在如此之久(从主前931年到586年)并非她本身有何义行。反之,是神与大卫订的约保证耶和华对犹大的忠诚。神本着他的恩典兴起敬畏神的君王,他们或多或少近似大卫对耶和华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怀。
犹大国的好王都非常爱护他们的人民,加强耶路撒冷的防卫,鼓励经济发展,并予以属灵的领导。这些敬畏神的君主推动百姓敬拜耶和华,他们与圣殿的领导阶层保持和谐的关系,大规模地供应圣殿、祭司和利未人的需要,按照摩西和大卫留下来的方式敬拜。此外,即使王国已经分裂,而北国支派已经被偶像崇拜污染了两百多年,像希西家和约西亚这样敬畏神的君王依然全力结合北方敬畏神的百姓,因而助长了南北两地在敬拜上的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