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飞鸿22帖——鲁益师论祷吿
第十帖、事无大小,神都考虑
这件伟大的艺术作品,
所有它之所是、所为,
小至每一道波浪的曲线、
每一只昆虫的振翅飞翔,
都是它被造的原因。
—————–
能了解你的观点。但你必须承认圣经从来不费力去维护「神的无痛感性」(Divine Impassibility)这教义。相反的,我们常被描写为「激起神的愤怒或悲悯」,甚至「使神忧伤」。我知道这种语法是类比式的用语。但当我们如此说时,千万不要偷偷以为我们可以摒弃类比,进而达到纯粹真理的本身。其实我们最多能做到的是把抽象概念取代类比表达词;而抽象概念的价值几乎全在乎它的排谬功能:它警告我们不要从类比表达词推绎出荒谬的结论。「无痛感性」这抽象概念并不能让我们把握到什么。旧约中有把耶和华描绘成情绪不稳、乱发脾气的极幼稚图画,但「无痛感性」这抽象概念可能引发出比那些图画更加误导人的念头:要么是一种全无活动的东西,要么是一种「纯作为」,而这「纯作为」是不能顾虑到祂所造的世界所发生的各样事情。
在此我建议两个释经的原则:㈠永不单就字面性地去了解那些意象(images);㈡当意象所表达的含义——那些向我们惧怕、希望、意志与感情所说的话 与抽象的神学概念冲突时,每次都要信任意象所表达的。因为我们的抽象思维本身也是一个类比的组织,不断尝试用机械的、化学的、法律的模式,来表达属灵的实体。这些类比,是否真的就比感官性的、有机体的、人际关系的意象表达(如:光明与黑暗、河流与水井、种籽与收获、主人与仆人、母鸡和小鸡、父亲与孩子等)更能作出准确、恰当的描述呢?神的足迹,在沃土上会比在岩石或矿渣堆上看得更清楚。因此,那些现在所谓「非神话化」的基督教,其实很可能是把它「再神话化」,且是以一种较劣等的神话取代那更佳一等的。
我承认,说「我们的祈求是蒙神考虑了的」是特意含糊些。比起巴斯噌那漂亮的名言「神设立祷告,是为了赐与祂的被造物作为肇因的尊严」,我的说法是一种退让。但巴氏所倡议的,确是一个过度露骨的发动者和承受者的关系,且是以神为承受者。我还有另一个理由支持我那较温和的说法:如果我们把祷告想成是「肇因」的话,整个祈求祷告的重要性遂在于所求之事的成就。但实在说,从整个属灵生命看来,「蒙神记念、考虑」实在比「得到所求」重要得多。敬虔的人不谈祷告的「果效」,而是谈祷告之「蒙垂听」或「有回应」。有人说:「起诉者之所以诉之听讼,不是只希望得到胜诉,也希望他的冤情蒙垂听」。对神的求诉,如是出于敬虔诚实,不是单单尝试玩弄法术,就更是如此。我们可以接受被拒绝,但不能忍受遭忽略。换言之,我们的信心可以承担许多的拒绝——只要是真正的拒绝,而不是置之不理。对我们而言,那明显的石头会变成——如果我们知道这是神,因着怜悯、公义或甚至谴责,将它把在我们手中的。尽管它既硬且苦,我们还是可以咀嚼后咽下去。反之,当我们心里所想望的因祈求后而得着,但我们后来又相信这仅仅是巧合之事——是神原先全盘设计里必然带来的副产品,与我们的祈求毫无关系;那么,明明是饼,也会成了石头。可能是一块漂亮的石头,甚至是一块宝石,但到底是灵魂不能吃下的东西。
我们必须抗拒波普的格言(Pope,1688〜1744,名诗人):
至髙全育巨者,造物主
行事乃依概括法则,而非局部细则
奇怪的是,波普与所有同意他看法的人都认为,以上那哲学性神学思想是比小孩子与未开化期(和新约)的宗教前进了一大步。他们认为这样的想法没有那么幼稚,比较不会把神具像类比化。其实真正的差别是:在波普的思想里,只是将类比法隐藏得更巧妙,也更具危害性。
这种宗哲神学观暗示:在神圣的层面,也存在着一种我们非常熟悉的分别,就是计划(或主要计划)中与不在计划中,却不可避免的副产品的分别。无论我们做什么(即使达到了目标),都会四处散溢着不在计划目标中所产生的后果。即使在个人生活中亦是如此。本来是要投些面包屑喂鸟,结果有些却成了老鼠的早餐。在所谓人的管理活动中,存在更多这种例子。例如:校院管理层决定提早宿舍晚膳的时间。目标是为了让员工早些回家;但在这个更改下,所有学生的作息也都要跟着更改。这个新安排,对某些人是方便,但对另一些却造成不便。我们无意偏爱第一种人,或故意刁难第二种人,我们的安排却把这些意料不到,及不理想的后果也拖进来,这并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
照波普的看法,神也是如此工作。祂对整体的事物有崇伟的设计,我们无论说什么也无法改变它。这给祂自己留下极小(或根本没有?)自由空间可以应允或特意拒绝我们的祈求。那崇伟的设计为人们搅动出无数的祝福与咒诅,这是祂也没有办法的。它们全是副产品。
我认为,在全知、全能、全善的层面上,计画与其副产品的区分必定会全然消失。我如此相信,是因为即使在人类世界,你升得愈高,那区分就愈少。愈完美的计划就愈少出现意料之外的副产品,更能达到一石多鸟的功效,满足更多类的需求与兴趣,愈能近乎符合(虽然不能很近乎完全符合)每人每物个别的需求。恶劣的法律制造出很多难判断的案件(因为它们忽略个别的差异)。但让我们跨越管理的活动。天才写诗或作曲的活动,应该比君王的治理活动更接近神的作为吧?天才的作品里,没有单单是副产品的。每个音符或每个字汇都不单单是工具、不单单是后果。没有一物纯是为它物而出现。每一个音符或字汇若有意识,它会说:「我的创造者看准了我,用尽他天才一切的力量,为我选择了我需要的位置。」它会说得很对。当然它必须记得,其他每个音符或字也可以说同样的话。
造物主岂会按「概括法则」行事?布雷克(Blake,1755~1827,英国诗人及艺术家)说:「把事物一般化、概括化是蠢才做的事。」他或许说得有点过火。但将事物通则化、概括化的确是有限思想者的特性。概括化是我们思维必须用的光学透视镜;神又怎会让这样的时代用品来玷污祂无限清明的视觉呢?还不如说祂需要查阅一大堆的参考书籍;或当考虑到与敝人在下有关的事时,祂会喊道:「加百列!把鲁益师先生的档案拿来给我!」
新约所描述的那位顾念每只小麻雀生死的神,实在比波普所描绘的神,更不像一般凡人,不是更像。
我不能相信一个「经理式」的神,和祂的通则管理法。若有所谓「照管」(providence),每个事物必在祂的照管之下,每个照管必都是神独特的眷顾。一句古谚说:「在十架上,基督不只是为全人类死,更是为每个个别的人而死;意即,如果世上只有一个人,基督一样仍会为这人而死。」我岂能不相信,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应用在创造这行动上。(这行动铺排在时间里,我们称之为命运或历史?)神各样的铺排都是为了每一个个别的灵魂——每个人都是一个终极目的;或者是为每只动物,或者甚至是为物质的每一子粒——夜晚的天空岂不显示出:对神而言,非生命物也拥有我们无法想象的价值。祂的道路(起码在那夜空里)非同人的道路!
如果你问我为何如此相信,我只能回答说:因为我们被教导要祷告(主的言训与榜样)。而在波普所描绘的宇宙中,祷告这行动是毫无意义的。神设立祷告的目的之一,也许是要昭告世人,祂治理世事的方法,不像管理国家,而是像艺术品的创作。在这创作过程中,每一人一物都有其贡献’且(在祷告中)是有意识的贡献。在这创作中,每人每物都是工具、媒介,也是目的。既然我前面好像曾强调祷告是媒介、途径,在此赶紧补充,祷告也是目的。造这世界的部分原因是为了「有祷告」,部分原因是为了「让我们为乔治的祷告能蒙应允」。但,让我们全然摒弃「部分」这说法。这件伟大的艺术品,所有它之所是、所为,小至每一道波浪的曲线、每一只昆虫的振翅飞翔,都是它被造的原因。